描【描】(miáo)
“描”,形声字,从手,苗声。“手”在这里意指行为动作;“苗”的本义是庄稼的幼苗,可引申为事物原初的形态。“手”“苗”为“描”,是指按照事物的原始模样在布帛、纸张甚至石头、木头等载体上进行摹画。
《广韵•宵韵》:“描,描画也。”又如《正字通•手部》:“描,摹画。”本义为依照原样摹写或绘画。如描绘、描画、描摹或描述、描写等。“手”的行为具有反复性,“描”也表示反复涂抹,使形象更加突出。
中国古代,小孩子习字分描红、影本和临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描红纸上练习写字:描红纸是印好的红色大字,学童用毛笔蘸墨,直接在红字上摹写。描红纸是一次性的,用过就要丢掉。第二阶段是影本:影本是印好的黑字,学童用另一张薄纸蒙在影本上,隔着纸描摹,因此,影本保存得好可以反复使用。经过了前两个阶段,学生掌握了写字的方法、要领,就可以进入第三阶段——临帖了。
素描作为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绘画中最直接、最基础的表现方式,是艺术设计造型的基础。素描最早只是艺术家用来创作的草图或草稿,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它的风格朴素,色彩纯净,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内容题材异彩纷呈。素描对象丰富:可以是风景人物、也可以是肖像、静物;使用工具灵活:可以是铅笔、炭条、钢笔、毛笔,也可以用石笔、金属笔、芦杆笔等;材质来源广泛:可以是纸张、木头、金属,也可以是墙面、陶瓷、玻璃。素描中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清代的名画家石涛将线条视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国的画家们总结出了工笔画的十八种线描手法,称为十八描。根据用笔、用力等变化,画出风格不同的线条,如有铁线描、行云流水描、减笔描、柳叶描、竹叶描等等,主要用于人物画。还有一种为“点描”法,比如画树叶,大都用秃笔中锋,笔尖从上直接点入纸中,用以表现树叶的繁茂或者干枯的形状,生动传神。
有时候,仅仅依靠绘画把心中所想、所感全部地展现出来有点儿困难,于是人们就用语言文字去叙述、诉说,把心之所思、眼之所见写下来,即描写。所谓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从而使描写对象清晰、明朗,更富有感染力。描写与绘画相似,都是要把所要表达的东西描摹出来,只不过一个依赖于“图”,一个依赖于“文”。描写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记叙类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描写包括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刻画再现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