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摹】(mó)
“摹”,形声字,从手,莫声。
“莫”为“模”的省字,表示标准、样板;“摹”从手,表示与手的行为动作有关。“摹”为用手照着标准和模板去做、去仿效。《说文•艸部》:“摹,规也。”“规”为法度准则。“摹”的本义为临摹,即按标准、样板,遵循一定的规则照着样子描画、写字。如描摹、摹写。“摹”中的“莫”为不,表示否定。“摹”为“莫”“手”,表明即便是照着样子去做也不能只凭手的动作,更重要的还要用眼、用心、用脑。
也可将“莫”视作“摸”的省字。“摸”为摸索,表示揣测、揣摸、试探之意,也意含寻找、探取。“摹”是“摸”中之“手”移到了“莫”的下面,说明了模仿要经过一个摸索、试探、熟悉的过程,要先用心用脑,再动手实践,在不断的摸索中,达到目、心、手合一,从而达到由不像到像,进而达到惟妙惟肖。
潘岳《西征赋》:“乃摹写旧丰,制造新邑。”仿照原来城邑的建筑,造了一座新都。《宋史•周建中传》:“善书札,行笔犹工……人多摹之。”(周建中)擅长书法,行书特别出色,时人多模仿他的字体。学习书画的人常说的“临摹碑帖”,就是指照着碑帖的样子进行仿写,在这里,“摹”字中的“莫”由日暮状态引申表示冥想;“手”则是心有所想、手有所动,以手作画的意思。要掌握一种字体,临摹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只有勤操于手,熟记于心,才能学人所长,为己所用。不过,“临”与“摹”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临”是对照着帖子边看边写,也叫“临帖”;而“摹”则是把半透明的纸铺在帖子上,照着透出来的字形一笔一画地描写,相当于现代小孩子学写字时先要练的“描红”。隔着纸看,字迹当然模糊,其间笔意流转也须仔细揣摩、推度,搞清楚字迹的整体性,其实这正暗合了中国的思维传统——大宇宙观、大世界观、注重全局概念和统一概念。
书法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艺术方式。它所要表达的是作者的人品、性情、学识、修养等。大而言之,楷书之端庄、行书之从容、隶书之简朴、草书之豪纵、篆书之古拙,都能反映作者的心态、取舍、性格及人生观;小而言之,即使楷书一门也有诸多名家,颜(真卿)体之厚重雄健、柳(公权)体之清瘦劲拔、欧(阳询)体之俊秀险峭,历来都为人所乐道。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便出于此。人们在“摹”的同时,不只学到了别人的字体,更多的是陶冶了自身的情操,提高了内在的修养。书法是一种表达,是对于情感、情绪的宣泄,而描叙事件、记述事情也是一种表达和宣泄,因此“摹”又可以引申为描述的意思。江淹《别赋》:“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句中“摹”、“写”同义,有谁能够描述出离别时的情状,叙写永别时的惨痛心情呢?书画作品可以摹写,人物事件可以记叙,但是人的心灵世界复杂而奇妙,又瞬息万变,所以高蟾在《金陵晚望》中说:“世间无限丹青手,惟有伤心画不成。”中国有位作家曾说过,所有被描写和表达出来的感情都有被他人或自己篡改或修饰过的痕迹,失去了原初的纯净和强烈。情感在已经产生但尚未表达时才是最本心、最纯粹的。要想摹得与原来殊无二致、毫厘不差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