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模】(mó)
“模”,形声字,从木,莫声。
“木”为木料、木材;“莫”相当于不,表示否定。“莫”“木”为“模”,即“模”是木头做的,但又不是木头,“模”的本义指用木头制作的铸造器物的模子。又,“莫”是“暮”的本字,表示太阳将落未落、月亮还未上升之时,此时天色昏暗,无法看清树木的模样,故“模”也表示模糊。“模”有模型、模版、模样、模式等。
《说文•木部》:“模,法也。”注曰:“水曰法,木曰模,土曰型……”用水规范其他物体的器具称“法”,用木制作的规范器具称“模”,用土制作的规范器具称“型”。三者材质各异,功用相同。“莫”在古代通“劘”,是削切的意思。木质的模具一般都是削切而成的。
《广韵•模韵》:“模,法也;形也;规也。”“模”为法式、形状和规格。左思《魏都赋》:“授全模于梓匠。”把所有的法式都交给木工。用模具规范生产,产品就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秦国能在短短十年之间统一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起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秦国的武器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作坊已经开始标准化生产,管理严格规范。每件兵器都刻有生产者的名字,如果质量不过关,监工根据名字就可以找到生产者并给予严厉惩罚。
赵希鹄《洞天清录》:“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模具是一种规范器具,为生产上使用的各种模型或模板。使用模具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同一个模样,所以“模”又引申为“模仿”,即按照现成的样子做。《北史•莫含传》:“后道武欲建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后魏王道武想要建造宫殿,规模大概有平城四方数十里大,同时模仿邺城、洛阳、长安的建筑布局,运输的木材有几百万根之多。
“模”又通“摹”。《正字通•木部》:“模,通作摹。”“摹”指透过覆在原件上的透明纸,按照看得见的线条描画或写字。《牡丹亭》:“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
模具用于生产,可以制造出标准化的产品;模范人物的言行,也值得学习效仿。但是,缺乏鉴别能力、不辨美丑的盲目模仿却有害无益。如时下各地电视综艺类节目中最流行的莫过于“模仿秀”。形式五花八门:有无名小卒模仿明星大腕,有小朋友模仿成年人,有中国人模仿外国人,有外国人模仿中国人……每天都有许多精彩的“模仿秀”上演,男女老少,乐此不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众多的参加者中,少儿最为活跃。一张张稚嫩的面容,一双双无邪的眼眸,淹没在一浪又一浪的狂热中。他们以小小年纪模仿成年艺人唱情歌、哼洋调、跳劲舞,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因为成人世界的文化产品、社会信息铺天盖地、无处不在,许多儿童不宜的镜头和场景常常无所限制地出现在孩子面前,某些成人世界的低级庸俗、极不健康的内容被孩子们欢天喜地翻版和复制。但是,许多家长对此浑然不觉,反而沾沾自喜,甚至极力鼓动、刻意帮助孩子练习“模仿秀”。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和为人父母者的警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