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課】(kè)
“课”,繁体为“課”。形声字,从言,果声。
“课”从言,表示与人的语言有关;“果”为成果,表示经过实践检验,已经被人们认可的成效。“课”意为用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来证明所取得的成果,或者以已有的成果为标准进行书面或口头的考核。《说文•言部》:“課,试也。”本义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试验。
“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果”是成果与收获。“课”从言,从果,可理解为用语言和文字将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成果,因此,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程和相应的课目。“课”字引申表示按规定的内容分段教学或学习。这个意义上的词语有授课、上课、听课、课堂等。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课堂上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使学生得道、受业、惑解。老师的传授是无私的,学生丰富的收获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传统预测学中有“起课”一词,是占卜问事,是用语言告诉事情的结果。
《管子•七法》:“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这是我国古代关于官员考核任免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中,“课”和“试”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指考核、考验。对于备选官员,不经过考察不能加以任用。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设置官职,却不对官员进行考核,就等同于没有任命官员;而进行了考核,却不赏功罚过,那也等同于没有考察。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较早地拥有了世界上最成熟而完善的官吏制度。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官吏进行考察,得出结果,将之形诸口头或书面,这就是“课”。旧时朝廷任免官员,都要对其进行考察,最终还要有所总结,下个评语,这也称为“课”。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和前途命运,可谓一言即迁,一言即废,所以被“课”的官员都要对考核官自称“学生”,态度必恭必敬。
“课”还含有督促、催促之意。《后汉书•方术传•任文公》记载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故事:王莽专权,巴郡任文公精于预测,知道天下欲乱,于是“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督促家里每个人都背负至少百斤的重物,围绕屋子跑了一圈又一圈,别人都不知他的用意。等到王莽篡位,兵灾涌起,百姓多有死伤,只有任文公的家人善于背着粮食长途逃亡,才得以幸免。
《宋书•徐豁传》:“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人丁满十六岁,就要交纳六十斛米作为赋税,十五以下至十三岁的,也要交纳三十斛。“课”在这里是缴纳的意思。其他相关词语如“课役”,即征收赋税、分派徭役。政府或某些官员急于敛财,于是就会对百姓“课以重税”,征收繁重的税收。农人一年辛苦,被“课以重税”之后,所剩寥寥,致使丰年尚不自足,若遇荒年,则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大灾、重灾之年,甚至还会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在教育用语中,“课”作为名词首先是指教学的科目或内容,如语文课、数学课等。词语“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其次,“课”也指教材中的章节单位,如“这本书一共有十二课”。此外,“课”也可以作为量词使用,意思是教学的时间单位,如一节课、第二节课、课时等。同时,“课”也泛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如我们熟知的上课、下课等。“课卷”指学生的书面作业;“课堂”是指教学的场所,也泛指所有用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
书本知识大都来自于狭义的课堂,且偏重于理论;人生所需要的更多的知识则来自于广义的课堂——生活,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课堂。惟有推行素质教育,学校和社会才能回归其本身的教育职能,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主体;教育才能有望不再是考试和分数的代名词,才能丰富小课堂,拓展大课堂;从而实现自然、家庭、社会皆课堂,书本、生活、人生皆学问,学问无时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