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濛矇懞】(ménɡ、měnɡ、mēnɡ)

  “蒙”,异体为“濛”、“矇”、“懞”。形声兼会意字。

  “蒙”由“艸”“冡”组成。“艸”为草,可覆小篆盖于物品之上,有覆盖、遮掩的意思;“冡”由“家”字的上一点下移而成。“艸”“冡”为“蒙”,意为本来对家里的事情一清二楚,但家却被“艸”覆盖了,找不到家了。故“蒙”为心里明白,却装糊涂,用假象蒙人,有欺骗、蒙骗的意思,同时也有似是而非、胡乱猜测的意思,如“被你蒙对了”。异体字“濛”从水。“水”为雨水,“濛”是弥漫的细雨,雾气朦胧,视线不清,形容景色迷离。“矇”从目。“目”是眼睛,“矇”以眼睛被蒙蔽遮掩示意眼睛失明,看不见。“懞”从心。“心”是内心、心地、心术。心灵尚未启蒙,蒙昧无知,遇事就会发蒙。“懞”有朴实敦厚之意。“濛”、“矇”、“懞”三字均读“ménɡ”,其中“矇”又读“mēnɡ”,而“蒙”又有“měnɡ”的读音,所以“蒙”是个多音字。

  “蒙”泛指广义上的遮盖,如用手蒙住眼睛;下大雾时看不真切,雾蒙蒙的。“蒙”表示遮盖、掩盖之意时,指视线被挡住了看不清楚物体。故也用来形容被假象所迷惑,被人蓄意的隐瞒和欺骗,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父张孟,尝为颖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灌夫的父亲张孟,曾经做过颖阴侯灌婴的舍人,深受其宠幸,于是灌婴不断地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他一直做到了二千石的官职。因此张孟引以为荣,便假冒灌姓,更名为灌孟。颜师古注:“蒙,冒也。”

  “蒙”还有承接、接受之意。《水浒全传》第二十四回:“既蒙差遣,只得便去。”既然接受了你的差遣,我也只好走一遭了。“蒙”带有勉力而行、自谦的意思。话语中有“幸蒙赏识”、“蒙某某厚爱”等。当解释为遭受时,多指不好的事情,消极方面的影响,如蒙受损失、蒙难等。也有冒着、顶着之意。

  “蒙”字的读音较多。当人遭受某事的打击后思维混乱、行为失常时,通常被形容为“蒙(mēnɡ)了”,此时的“蒙”通“懵”。另外,“蒙”还可读作“měnɡ”,此音用于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族在我国北方,人口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较多。蒙族人好挽弓,善骑射,生性豪爽,热情好客,待人坦诚。蒙古铁骑曾经横扫欧亚,饮马多瑙河,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大帝国。

  “蒙”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下艮上。《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意为孩童时期。孩童思想极为单纯,容易受到蒙骗,所以对孩童所进行的教育就叫启蒙教育。“蒙”字下面是“豕”,代指家,以示启蒙教育首先来自家庭。

  旧时蒙童接受基础教育的机构称为“蒙学”。蒙学以读、写、算和道德启蒙为主。就其教育程度而言,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蒙学教育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教育儿童成才的重任。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蒙学阶段的教育,把它称之为“蒙养教育”。所谓“蒙养”就是取“蒙以养正”之意,意思是用正确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健康成长。

  古代蒙学着重对孩子进行伦理意识和道德精神的培养,并主要体现在劝学、忠孝和宽容等方面。如《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增广贤文》中的“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等,都是劝学的内容。《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明;君则敬,匡则忠;此十义,人所同”等,《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等,都是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弟子规》中的“己有能,勿自私”和“恩欲扬,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则是教育儿童如何宽以待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重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与处世,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文字栏目  进入说文解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