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塾】(shú)

  “塾”,形声字,从土,孰声。

  “孰”是“熟”的本字,表示习惯的、熟悉的地方;“土”为土地。“孰”“土”为“塾”,意为与己息息相关,极为熟悉的地方。《尔雅•释宫》云:“门侧之堂谓之塾。”“塾”的本义为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广韵》也称:“塾,门侧堂。至于门侧之堂何以称“塾”,崔豹《古今注》解释说:“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也。塾之言,熟也。”意思是说,大臣们在门侧的堂屋等候君王朝见时,为了应对如流,便把应向君主禀报的事宜反复默念至烂熟于胸。后来,大门两侧的房间便借“熟”字的音而称“塾”了。

  “孰”除表示熟悉、熟练外,自身有疑问、质疑之意;“土”为处所、闾里。“塾”从孰,从土,首先强调了是答疑解惑之所,而这个所在通常是本乡本土的先生在本乡本土开辟的以本乡本土的人为教学对象的教学场所,而且,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熟读、诵读。因此“塾”指旧时私人设立的学校,如私塾、村塾、义塾等。

  “塾”最初的意思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私人家庭教育,而是指西周时期与庠、序、校等处于同一层面上的教育机构,是乡学的一种类型。只不过,塾只是闾办的学校,其规模比庠、序、校小得多。到汉代,塾变为表示私学的专有名词。汉代的私学有蒙学、经馆、乡塾和精舍等类别。到明清时期,私学已遍布城乡,民间举办的私学统称为私塾或家塾。这一时期的私塾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贵族或富有人家聘请教师到家中授课的家馆;一种是由村族共同出资建立村学或族学,请教师教授子弟;另外一种是教师在家中或祠堂、庙宇中,招收学童。私塾对屋舍、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比较简单,直到民国时期,私塾仍广泛盛行于民间,影响非常大。许多近代著名学者都有就学私塾的经历,私塾教育对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私塾的教学内容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为主,较高级的则有《四书》、《孝经》以及朱熹的《小学集注》。按现代的观点来看,私塾纯文科的教学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导却仍值得推崇。

  让人感兴趣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私塾教育并没有成为尘封的记忆。2003年底,湖南最后一个旧式私塾岳阳市平江县五峰私塾正式“封馆”。两年之后,也就是2005年10月,被称为“苏州第一家现代私塾”的菊斋私塾又正式开班授课了。仅仅一年的时间,新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对普通市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湖南、江苏、河北、哈尔滨等地已经正式挂出了“私塾”的牌子。新私塾教育大都标榜着这样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理念:秉承传统又融汇现代教育理念,用不同于现今学校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既有国学底子又兼具国际视野。创办者一致称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现代私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这种教育方式是创新还是复古?如何看待未成年人上私塾、作古诗、背经文等远离现代生活视野的古代儒家“旧事物”?新私塾如何贯彻现代的教育理念,如何将继承与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如何正确评估新私塾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监督办学者的教育行为,比如教材的选择、教师资格的审定、学生的学籍等?现代私塾的教育能否保证学生顺利越过现行教育体制设置的高考“门槛”?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这一事物自身的发展成长亦或没落消亡去回答、证明和诠释。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文字栏目  进入说文解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