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琢】(zhuó、zuó)

  “琢”,形声字,从玉,豖声。

  甲骨文“玉”字,像一串用绳子贯穿的玉璧,本义指玉器,泛指玉石。玉石精细加工后属贵重宝器,是古代王室贵族随身之物,是身份的象征,故从“王”的汉字大都与玉石有关。“豕”是“啄”的本字,本义为鸟用嘴取食。“王”“豖”为“琢”,《说文•玉部》:“琢,治玉也。”本义为雕刻加工玉石,读作“zhuó”。意为一块玉石要经过精细雕琢才能成为宝物。玉之加工为“琢”,石之加工为“磨”。“琢”“磨”连用,意为思索、思考。

  制作上等的玉器,除了要求材料质地良好以外,还需要工艺精细。玉料要经过一番精心雕琢,才成为精品,其过程可以说是“豖豖难行”。《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过加工雕琢,就不能成为有价值的宝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明白事理。

  经过雕琢的美玉通常用作装饰品,“琢”又引申为装饰。曹丕《大墙上蒿行》:“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马交犀標首,玉琢中央。”“玉琢中央”即中间像有美玉装饰一样。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这样一位君子(卫武公),他文质彬彬,如同精雕细琢过的美玉一样。雕刻骨器叫切,雕刻象牙叫磋,雕刻玉器叫琢,雕刻石器叫磨。切磋琢磨形容人文采美好,治学修身、精益求精。“琢磨”一词,最早见于南宋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斧藻至德,琢磨令范”。意思是说,品德的修养、文章的修饰,学问的钻研,要像制作玉器一样精细加工。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释难解、悖情拂意之事,就会冥思苦想、寻求解决的办法。这种思考、研究的过程也称为“琢磨”(“琢”读“zuó”),即对事情或问题反复权衡、考虑。

  不论雕琢还是打磨,都需要下功夫,动脑筋,使巧劲儿,这与文章修改润色的过程一样,所以“琢磨”,又比喻撰文时的修改润色。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书》:“浅斟杯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在文学创作中,“琢”即为锤炼语言,润色文字,力求使歌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文章适度加工、修饰,会使文章文彩飞扬、活色生香。但是,过于讲究寻章摘句,“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反而会使文章失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所以,古人既赞赏贾岛“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琢句炼字的态度,又反对文章过分雕饰、“乖隔晦拙”,强调“琢琢之风不可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文字栏目  进入说文解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