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房屋的通称。《尔雅·释宫》:“宫谓之 室,室谓之宫。”《诗·豳风·七月》:“上人执宫功。”后人专指帝王的住所。如:皇宫;宫殿。又指宗庙、神庙。今用以称人民群众业余活动场所,如:少年宫、工人文化宫。

  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或“塔婆”,为梵文的音译,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河南开封祐国寺琉璃塔)、密檐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塔)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塔的构造

  塔的结构主要可分为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几部分。地宫是我国佛塔特有的结构,与古代帝王陵寝的地下宫殿相似。地宫是用砖石砌成的不同形状的地穴,大都建在地面之下,主要用来埋葬佛舍利,还常埋有佛经、珍宝及其他器物。塔基是整个塔的基础,在地宫之上,早期较低矮,唐以后逐渐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以后各种塔的基座越来越往高大华丽发展,成为塔身的主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固。塔身是塔的主体,各种类型的塔就是按塔身来划分的。塔身内部还分中空和实心两种,中空的一般能登临远眺。塔刹,每座塔上都装有一个顶子,有尖、有圆,有砖砌、有金属制作,这就是塔刹。塔刹是全塔最高的部分,冠表国土。刹,大都经过精细艺术加工,玲珑挺拔,高插云天。

  佛塔顶部的装饰,即相轮,《洛阳伽兰记·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台基

  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少受地下潮气的侵蚀,一般用砖石砌成。《史记》载:“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汉有三阶之制,左磩右平,“三阶”就是台基。台基有两种:一种平削方整的;另一种上下加枭混,亦称须弥座。
须弥座 又名“金刚座”,系佛像底座,又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

  柱下石,即础。《正字通·石部》:“础与礩异名同实,其为楹石则一。”通“窒”。《北周书·熊安生传》:“有宿疑礩滞者。”


混水墙

  外表面有粉刷或贴面材料的墙。粉刷和贴面层起保护墙身和装饰的作用。


山墙

  上部成山尖形的墙。设在坡屋面房屋的端部或内部,用以搁置檩条。现今平屋顶房屋中的内外承重横墙亦称“山墙”。


女儿墙

  高度不超过人身胸部,位于露天,处在房上、台上或墙上之墙的矮墙。源出“女墙”,又名“压檐墙”。常于城墙、平台房或楼台之上。作用与护身栏杆相同。女儿墙的墙体既可以砌实体,也可以采用花砖或花做法,还可以用经过砍制雕刻的砖仿各种木制栏杆砌筑。


金刚墙

  传统建筑中隐而不见的墙。如带有天沟的起脊瓦屋中,瓦陇与天沟交界处,代替连檐、瓦口的那几层砖。陵寝建筑中被土掩埋的墙体,亦称“金刚墙”。


护身墙

  传统建筑中用于马道、山路、楼梯等两侧的墙。护身墙最高不应超过人体胸部。作法与女儿墙相同。


压檐墙 即“女儿墙”。


廊心墙

  传统建筑中山墙里皮檐柱与金柱之间的部分。因砌筑部位不同,有下碱、廊心之分。古建筑墙体中很重视廊心墙的装饰,常采用砖雕(包括字画的雕刻)、琉璃、什样锦、彩绘及花瓦作法砌成,做工细致、考究。


五花山墙

  传统建筑山墙形式之一。在悬山山墙上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而呈现的阶梯形结构。

斗供

  亦作“枓供”。“斗供”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处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于斗供有逐层挑出支承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兼有装饰效果,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樾柳 即“斗供”。主柱与横梁交接处的弓形短梁。

山节

  雕成山形的斗供。节,柱上斗供。《论语·公冶长》崐:“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藻棁,画着水草的短柱。山节和藻棁,按古礼,都是天子的庙饰。《礼·礼器》:“管仲缕簋朱纮,山节藻棁。”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园林栏目  进入中国园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