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乃一代名园。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主持豫园东部修复工作。他参照了清乾隆时期的豫园布局和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进行设计、指导,把历来破坏最严重、修复工程量较大的豫园东部恢复成水廊回环、古趣盎然的会景楼和玉玲珑景区。赞誉之声鹊起。诗人谭业伟的《咏整修后之豫园东部次王西野先生原韵》云:“名园木石又逢春,浓点纤波错落陈。积玉淡沱千载秀,流觞吟咏万方珍。曲桥夜月来今雨,岩壑烟云侧此身。玄圃风光堪啸傲,钦迟接笔有斯人。”把陈老对豫园东部的修复喻为画之接笔,“接笔”之称由此缘起。

  翻开明代史籍,园主人潘允端的《豫园记》中就有“有亭翼然覆水面,曰‘涵碧’,阁道相属,行者忘其渡水也”的记载。直至清代仍有“涵碧楼”。清乔钟吴的《西园记》中有“与花神阁参差相峙者曰‘听涛阁’,以阁边松柏时作风涛声,隐隐与黄浦声相杂也”的句子。

  然而就是这些令人神往的美景所在地,因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在豫园的东墙外,却是一排居高临下的破旧民居成为一墙之隔的会景楼和玉玲珑等景区极其糟糕的陪衬。由于当时规划和财力上的原因,高明的“接笔”也只能到此收笔,徒叹奈何。

  为使明清时的美景再现,弥补豫园东部恢复时的遗憾,本世纪初,豫园管理处在上海市、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着手对豫园东部进行环境整治。指导思想是把该地块同豫园原有景点结合起来,起到“一石多鸟”的效应,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水工木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既是在“整治”,更是在“复园”、“续园”,是完成陈老尚未完成的“接笔”。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根据该地块处于豫园积玉水廊和水池东侧,又遥望浦江,恢复“阁道相属”的历史风貌景点有良好的配景优势,决定建造“涵碧楼”和“听涛阁”两座清式风格建筑;另外再莳花弄草、堆山叠石,与原有景区形成协调的园林格局。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精心施工,豫园东部环境整治工程目前已顺利竣工。

  如今,又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幢外观为清式飞檐翘角的涵碧楼坐落于该基地南端。涵碧楼西、北两面临水且出挑,北面以花岗石走道与原有的积玉廊相接,再现了昔时美景;由于东部的拓展,积玉廊已成为左右逢源的飞虹,涉足其上,如履碧波,曲折高下,步移景换,行数十步东转便是听涛阁。原矗于廊旁的积玉峰被移至听涛阁与积玉廊的交汇处,行至廊上便可仰见,亭亭玉立,更显风姿。

  涵碧楼和听涛阁之间的碧池,与西侧玉华堂前水池相通,渺弥的水面被蜿蜒的积玉水廊分隔,形断而脉连。水池绕以太湖石,断续回环,广狭不齐,变化有致。听涛阁下为一人工小瀑布,瀑布于山石间下垂如练、层层叠叠,冲注奔泻、如溅珠玉,潺潺水声、下注入池,好似源头在大假山的池水一路奔泻,弯绕往复至此方才稍息。与积玉长廊相对的是东边开着各式漏窗的长约几十米的粉墙,素雅的粉墙与辉映着楼阁倒影的浮动池水一起形成空灵、恬静的感觉。这美妙的景色如诗如画,使从繁华喧闹中走来的人们犹如步入仙景,在此感觉得以疏空和平衡。

  豫园东部整治工程虽为“复建”,但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的特色毫不逊色地融入了豫园这个古园林中,真可谓名园精彩的“接笔”之作。(杜和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园林栏目  进入中国园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