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园静心斋中的镜清斋前,有一泓池水,池中央置放着一方宛转玲珑的石峰,枯水时可以看到底部的石雕须弥座盆。此石高约60厘米,四面可观,有明显的正反面,粗看恰似太湖石。正面变化稍大些,三峰突兀,如同云海涌动,变幻崎岖,右峰又像狮子狗,抽象中带有具象意味。仔细观察则会发现石质为汉白玉,石峰棱角线条圆滑,留有明显的磨琢痕迹。原来这是一方仿造天然湖石造型的石雕艺术作品。

  镜清斋前后环水而建,是清高宗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自己消夏休闲读书所建的书斋。斋南正对池石有一副抱柱对联:“凭观悟有术,妙理契无为。”当是有感而发。

  清乾隆年间,正是清代国力鼎盛时期,反映在工艺美术领域,也是崇尚精雕细琢,不惜工本,俗称“乾隆工”。这方置石堪称一个范例。奇石加工古已有之,宋代《云林石谱》已有明确记载,但大多为局部加工,像这样整个石头全部加工成天然奇石状实属罕见,可能也是乾隆帝开了先例。

 

北海镜清斋前一置石

  与其相仿的是北海公园团城上供奉的一方铁矿石,石体整个外形也全系人为加工而成,粗看如同燃烧跳动的火焰,上面也有类似狮子、狗的造型,两石相比,系同出一辙,甚至极可能是同出一工。尽管这方铁矿石须弥石座为清代后期风格,但此铁矿石应断代清中期(乾隆时期)无疑,石座很可能是后配的。这种情况在御苑赏石中比比皆是。另外,近年来在圆明园遗址发掘出一方置石,也系全部加工成天然奇石状,为同时代的作品。

  说起“乾隆工”,许多人会误以为整个乾隆时代(1736年至1795年)的工艺特征都是以奇巧精绝为胜,其实这只是乾隆早中期的特征,乾隆后期便有了一些变化,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出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情致,提倡师法古人和自然,这在玉雕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所谓“良材不雕”、“良玉不琢”。《来源:(上海)俞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其他栏目  进入建筑专题 进入中国园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