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艺术建筑群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年(1890--1894年),为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资兴建。由于陈氏宗祠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在祠堂内办学,故又称"陈氏书院"(图一)。

  陈家祠院落三进,大小建筑物共19座,建筑布局严谨。主体部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平面约呈正方形。正门、头门、前厅、中厅、后厅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两旁厅房廊舍对称配置。以中厅"聚贤堂"为核心,其他建筑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祠堂四周用围墙环绕,院内是封闭的空间。陈家祠采用我国这种古代传统式的建筑布局,对封建时代家族的凝聚力,作了恰如其分的渲染。祠堂的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厅堂轩昂、庭院宽敞,特别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它的建筑装饰,运用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手法,多姿多彩,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加石灰的泥塑)等传统装饰和铁铸工艺于一堂,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因此,早在80年前陈家祠就见诸于国外专著,被誉为我国南方艺术建筑的明珠。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陈家祠内最令人陶醉的雕刻是前东、西次间,东、西斋间山墙上镶嵌的戏曲场面的浮雕,如"刘庆伏狼驹"、"梁山泊聚义"等画面,深浅浮雕、透雕穿插运用,场景中众多人物姿态各异,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图二)。更有罕见的行书诗词砖雕,字迹清晰、流畅,气贯全篇。祠堂中的砖雕作品大都出自广东番禺、南海的著名艺人黄南山,杨鉴廷之手,这些砖雕是研究民间美术的绝好资料。

   陈家祠正门上方悬挂"陈世书院"楷书匾额。两扇大型黑漆板门上彩绘着巨大的秦琼、尉迟恭形象的门画;门上还装有一对形作怪兽的铜"铺首"(图三),怪兽口衔圆环,在不同时间的光线照射下,形象变化莫测。前厅硬山顶正脊装饰彩色陶塑人物瓦脊,瓦脊的两头还分别饰鳌鱼行三彩"鸱吻"(图四),正脊两侧的垂脊饰有灰塑狮子等垂兽(图五)。在陈家祠内主要建筑物的正脊、垂脊上都装饰有这种形制复杂、风格华丽的陶塑和灰塑。这类屋顶装饰,在清末普遍流行于广东、湖南一带,地方色彩特别浓厚。

   陈家祠的前厅宏阔、宽敞。雕梁刻柱甚为考究。厅内立有四扇木雕门,正背面全部采用镂刻、浮雕装饰。为表现富贵吉祥、儿孙满堂、美好生活的画面。如档中屏门雕花池板,雕刻的"创大业儿孙永发",画面是硕果累累的芭蕉树和母鸡带着数只小鸡,组成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蕉叶大而茂盛,谐音"大业";小鸡活泼可爱,喻意"子孙"。这种用喻意和谐音的表现手法,在民间吉祥图案中普遍采用。

图五
图六
图七

   穿过前厅,后面庭院雅静怡人。中厅两侧是东西廊房,房外走廊通向德表门、庆基门和后进庭院。石雕和镂空铁铸工艺装饰的露台连接中厅(图六)。露台石栏板上雕刻"龙凤呈祥"、"双凤朝阳";铁栏板上镂空"三羊开泰";还有麒麟、金鱼等图案,都是民间最为熟悉的题材。

   中厅内正面悬挂"聚贤堂"匾额,表示出宗族对贤才的追求和推崇。厅内装有木制双面镂雕档中屏门十二扇;两边各装木制花罩,使高大疏朗的厅堂又似分未分的意趣,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院落,其构思可谓巧妙(图七)。

   后庭院和后厅明亮深邃,后厅及左右两边的次间内,有安放宗族神主牌位的神龛。神龛台座也用木雕装饰,上面刻满了"英雄图"、"梅开百子"、"金鱼"、"河蟹"、"竹林七贤"等吉祥图案,表达了陈氏后裔对家族兴旺发达的祈望。

   陈家祠精湛的装饰艺术,给与了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郭沫若曾赋诗赞颂它:"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这可说是对陈家祠建筑艺术最准确的评价。

(提示:点击小图欣赏大图)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其他栏目  进入建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