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是安徽著名特产,为安徽省泾县文房四宝之一,又名“徽笔”。由泾县宣笔厂生产。宣笔制造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不过早期的毛笔很简易,也不叫笔。战国时期楚称笔为聿,吴称不律,燕称弗,到了秦代始称为笔。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二二三年,蒙恬将军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免毫竹管为笔,称“秦笔”;隋开皇九年(809),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市)后,“秦笔”亦改称为“宣笔”。因泾县旧属宣州(治今宣州市),泾县宣笔亦名“宣笔”。因品质优良,曾被列为“贡品”、“御用笔”。宣笔盛行于唐、宋,诸葛氏、吕道人、汪伯立等,均一代制笔名手。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但亦不乏高手,如徽州詹斗山、詹素文、胡竹溪、张天宝、曹索功、胡开文等人,也颇负盛名。宣笔选料精审,工艺要求严格,主要以兔毛、羊毛、狼毛、鸡毛与獾毛为原料,要经过选料、修笔、套装、刻字等工序。
相传古代自有书契以来,我国便开始有笔。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不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注:指用各种动物的毫为原料,人工精选,具有尖、齐、圆、健等特点,或粗或细,能轻能重,配上笔杆作用于书画)。
宣笔,秦代称“秦笔”,《史记》载:“蒙将军拔山中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逐有名 ” 因此,人们又将毛笔称“ 管城侯 ”、“ 管城子 ”。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时,路过中山地区(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中山地区,即现在宣州区、泾县一带),得到毛纯质佳的兔毫,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改良毛笔,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笔,即紫毫笔。这种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笔,就是今天宣笔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称为制笔的祖师。隋开皇九年(809年),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区),“秦笔”改称为“宣笔”。
宣笔的特点是锋颖尖锐、丰硕圆润、修削整齐、劲健有力,用来书写作画,刚柔适中,挥洒自如,尤其是兔毫制作的紫毫笔更是精致绝伦,价如金责。宣笔的原料现今已由过去的单一兔毛发展到羊毛、狼尾、石獾毛、鼠须等26种。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具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晋时,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拥著称于世。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得到达种宣笔,曾亲笔书写《求笔帖》向程氏求笔。隋、唐、五代、宋诸朝,宣笔一直以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唐律把宣笔列为“贡品”,作了“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的规定。《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紫毫笔诗》称:江南老兔吃竹饮泉长紫毫,宣州人采之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所以“尔知紫毫不易致”,“紫毫之价如金贵”。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尺风起,摇空浥露浓,丹青与记事,舍此复何从!”到了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制笔技术又前进了一步,笔杆的雕镂艺术也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当时全国制笔业中,以宣城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等名声最重。梅圣俞诗赞:“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遂“以为珍玩”,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谓除宣城外,不仅岭南无笔,就连“都下”亦无称心之笔。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接受他人赠笔之后,拍案叫绝,喜书《谢送宣城笔》。宋人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云:“ 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间,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玩珍;熙宁后,世始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可见,宣笔当时在全国的声誉与地位,确实为其它笔种所不及。
元朝末年连年征战,制笔业也受到重创,为了生存,一部分制笔工人逃到徽州,还有一部分流入湖州。逃到徽州的制笔工人偃旗息鼓,加入了制作墨、砚的行列;而流入湖州的笔工为了糊口,则不得不重操旧业,另起炉灶。于是“湖笔”慢慢兴起,声名越来越大,乃至于盖过宣笔。
到了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引进了自来水笔,全国所有制笔业都濒于技绝人亡的境地,更不用说宣笔了。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泾县宣笔厂,多方聘请笔工老艺人,使宣笔重新复苏,终于又回到了全国名牌的地位。
宣笔制作,据晋王羲之《笔经》中所载:“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要者为辅,参之以麻,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濡墨而诚,直中绳,勾中钩,方圆中规矩,终日握而不败,故曰笔妙。”晋傅元在《笔赋》中云:“简修毫之奇兔,选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兰,嘉竹翠色,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竭巧,名工逞本,缠以素枲,纳以元漆,丰约得中,不文不质,尔乃染芳,松之淳烟,写文象于纨素,动应手而从心,焕光流而星布。”制笔名家韦诞在《制笔方》一文中,根据自己制笔的经验,具体祥谈出制笔方法是:“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唐代宣笔以紫毫笔最出名,这是采用韧性较强的老兔毫所创制的一种优质毫笔。其“毫不易致”,“价如金贵”,风靡全国。但是,到了宋代,宣笔制作选料极广,除继续发扬唐代传世紫毫笔优点外,还选用羊毛、鹿毛、麝毛、狸毛、鼠须、虎毛、狐毛、狼尾毛、貂狐毛、獭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毫、人须等毫料制笔。南宋以后,羊毫笔开始盛行。这是因为羊毫价廉易得,山羊毛又具有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的优点所致。
一支高档宣笔的制作,经过严格选毫后,需经下列工序精心加工配制。水盆工的技术要求是:齐毫:齐足不老顶,齐毛要直不歪斜;切毫:柱毫、披毫、尺寸准确;尖毫:尖衬、尖毫、尖盖毛三类均匀;整毫:小顶到八字间,无弯不脱毛,小旋大旋不开叉,无虚尖;圆笔:大、小、尖、肥、饱、瘪等均匀一致;盖毛:厚薄一致;配锋;水配锋、锋口标齐,深锋浅锋配合一致;扎笔:笔根整平,线扎紧,周围松香烧透,不松线。俗话说:“三分水盆七分修。”水盆工选料功夫十分深奥,技工双手在水盆中,就象沙里淘金一般,在“千万毛中”淘冲出所中意的锋毫。修笔则更象姑娘锈花一般,笔人要有眼锐手快,操作娴熟,除毫利索的技巧。修笔工的技术要求是:按品种规格焊笔,做到进出一致,牢固不偏顶,笔头不沾漆,剔衬适宜,抹胶实,笔头要圆,不偏不斜无水槽,毫清顶齐,无虚尖;配锋盖毛锋口要排齐,不露出笔胎毛;清洁笔头要做到不变色,及时凉干、晒干或烘干;盘顶时要仔细,虚尖盘齐,小旋大旋不开叉,达到尖、圆、齐、健之四德。装配工的操作要求是:根据不同品种,选择合格杆、套,再将笔杆口磨齐、擦清、宽窄要一致,深浅一致,二道线要整齐,线面杆面要相平,不破杆。挖眼时要做到润边一致,套眼光滑,笔杆要套进深度适中,套后不打箍,不触尖,套口与笔杆紧密、无间、不破套。最后是镶头,这道工序要十分仔细,要将挂头与杆、套装配平整、光滑、不稀缝、不破裂,达到套齐、杆齐、笔身齐的标准。牛角工的技术要求是:牛角配件的长短、厚薄、直径、深浅要一致,做到口平眼正,杆身圆直,式样统一,刨细美观,无歪斜凹凸的现象即可。刻字工的技术要求主要是做到:刻字端正,笔划清晰,字距恰当,大小一致,排列整齐、美观大方。一支心手畅顺的宣笔,从外观上来看:笔头平顺,圆直光滑,盖毛均匀,笔锋整齐,拢抢不散,笔杆光亮,装璜牢固,无偏锋、虚尖、秃锋、乱锋等现象。
宣笔的笔管装饰雕镂,自古以来就极为讲究,历史上曾有不少皇家贵族喜欢把毛笔视为显示自己财富的象征。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开始用金、银做笔杆。若采用竹杆,也是要选上等的斑竹,并将斑竹管镶嵌上象牙、玉、香木等珍贵的装饰。此后,笔工又创造出金管、银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玻璃管、缕金管、绿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等多种式样新颖别致的笔管,真是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精雕华饰。直到清乾隆年间,金银玉雕等豪华的笔管制作才逐渐减少,遂以竹木、磁石、牛角等为主。
宣笔有“装潢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其种类较多,有260个品种,其中“古法胎毫”、“玉管宣笔”、“安吴遗训”、“黄山烟雾”、“梦笔生花”等为珍贵名笔。而“古法胎毫”、“梦笔生花”、及“莲蓬斗笔”等品种,别具风格,为国内独一无二,深受书画家好评。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为了取得宣笔,曾向宣州笔工陈氏和诸葛氏写过“求笔贴”。书画家刘海粟赞宣笔为“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同时他还监制“莲蓬斗笔”的生产,造型别致状如莲子,很受文人墨客欢迎。
一直备受刘海粟、李可染、吴作人、陈大羽等历代著名书画大师和文人墨客的赞誉的宣笔,其制作技艺,继200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08年6月,荣幸登上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
现在,宣笔的品种已扩大到二百多种,年产量达五十万余支。根据选用原料的不同,大致可分紫毫、狼毫、獾毫、羊毫等几大类。过去还用貂毫、鼠须、鸡毛、人须、胎发等原料制笔。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制作程序也十分繁杂,非一人一手或一朝一夕可就。从选毫到成笔,还须经过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等五个车间十几道工序。一支上品宣笔至少要修整二次, 并用放大镜检查,足见空笔制作之精湛和笔工艺人之辛苦。粉碎了“四人帮”,安徽制笔业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目前,我省除泾县宣笔厂外,尚有六安一品斋、临泉谭棚笔厂等,均各呈其秀,发展喜人。其中,泾县宣笔厂精制的“石獾”,“宣州紫毫”、“纯紫尖毫”、“ 黄山烟雾”、“脱颖狼毫”、“乌溪清泉”等各种硬毫笔,以及特选山羊毛峰颖制的“长颈鹿”、“鹤颈”、“笋锋”等长锋羊毫笔,都受到国内外书画家的赞誉。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非常欣赏“长颈鹿”笔,题诗称颂道;“人人都殡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住’秋水入他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令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氛”如今,泾县宣笔厂制的高级书画笔,除供应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书画店和二十多个省市外,每年还有大宗出口。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及美洲等地。
刘海栗题词:宣笔纵横,蝉蜕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