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毁,共存世达800多年,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寺院之一。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该发现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是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享誉世界。

  2006年,由释正开法师和全国著名画家、佛门禅师夏荆山老居士大力筹措,重建工程启动。重建后的龙兴寺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亿人民币。整个龙兴寺工程突出了唐代风格,结合现代理念,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宇巍峨。是二十一世纪的经典工程。

  寺院常住僧人20人,佛事活动井然有序,能够成功的举行大小法会,能圆满的达到广大信众的佛事要求。

  龙兴寺位于青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驼山脚下。是青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有很多省内外各级领导和客人经常到寺院观光指导。每天游人、信众络绎不绝,是国内大型佛教圣地之一。

  龙兴寺位于青州城中青州市博物馆南侧。元益都人于钦《齐乘》卷四《古迹》中具体述及寺的位置是:“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又载“寺海米涧”。1996年10月,青州市博物馆在馆址南侧发现大型佛教像窖藏,出土带彩绘的石刻造像四百余尊。随即请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进行了钻探,钻探出前、中、后三殿相连的王字型殿基平面,经专家确认,亦与史料相吻合,这便是古籍记载中的龙兴寺。

  龙兴寺遗址西南为范公亭公园。范公亭见录于北宋青州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皇祐中(1049--1054),范文正公镇青,兴龙(为龙兴之误)僧舍西南洋溪中有醴泉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目之曰范公泉。”该书中所记龙兴寺僧舍之方位,也与此寺院遗址相符。《齐乘》卷四《古迹》中还记载着龙兴寺的沿革:“(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425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573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581)改为长乐,又曰道藏。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改名大云。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始号龙兴……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唐人续刻者”。

  所记“寺有北齐八分碑”者,即北武平四年娄定远所立的《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该碑称当时寺名南阳:“南阳寺者,乃正东之甲寺也。”开元中,名书家北海太守李邕为该寺榜书“龙兴之寺”四字,每字经尺五寸,正书。大字榜书,反映悬榜之建筑物规模巨大。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的龙兴寺铜钟为唐天宝九年(750年)北海郡所铸,铜钟“高可七尺,螭纽,口径三尺,无翅,翠色欲滴,叩之声甚清越。序与铭共十四行,题名十行,……书衔后‘龙兴寺钟铭’五字(录自清乾隆间益都人段松苓撰《益都金石记》卷一《唐龙兴寺钟铭》条)。”   

  1997年,青州博物馆建南陈列楼时,出土一唐代陶制的螭吻,上部残件横长有160厘米,为盛唐时期遗物。上述遗迹可表明盛唐时龙兴寺的盛况。开成四年(839年),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圆仁被安置在龙兴寺新罗院中居住。

  北宋仁宗时,寺曾重建,并增设殿亭,有当时青州知州夏竦撰文的《青州龙兴寺重建中佛殿记》(见《文庄集》卷二一)为证。自北宋中期以后,龙兴寺慢慢衰落。当元丰六年(1083年)东平毕仲甫到青州访谒文彦博当年书于龙兴寺西廊之壁的张在诗中,已见到龙兴寺出现了颓垣断壁的景象。宋徽宗皇帝听信道士林灵素的话,于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诏演出的一幕改佛为道的闹剧,龙兴寺的大批佛教造像就是这时被毁、被埋藏的。从此后,青州处于长期战乱之中,据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十《祖典祠庙》所记:“龙兴寺,元末兵毁”。明初,寺东扩建齐王府,将龙兴寺拆除。清光绪版《益都县图志》卷十三《营建志·坛庙》记:“龙兴寺……宋元以来代为名刹,明洪武初,拓地建齐藩,而寺址遂埋”。这座香火燎绕近千年的寺院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1996年10月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窖藏发掘,出土造像400余尊,分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泥塑等七种质地,以石灰石造像为主。而且部分带有纪年,最早有纪年者为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最晚为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跨越近500年的时间,涵盖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等各个时代。造像上还保留着朱红、石绿、宝蓝、黑、白等各色彩绘,色彩异常鲜艳,贴金部位仍熠熠闪光。造像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跨越时间之长,贴金彩绘保存之好,雕刻之精美,都是前所未有的。

  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教造像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北魏晚期到东魏时期流行的是一佛三身像,主尊体态颀长,深目高鼻,面露动人的微笑,胁侍菩萨装饰由简到繁,背屏上部的塔、龙、飞天等雕刻得栩栩如生。到北齐时期,流行立体圆雕造像,有“曹衣出水”式僧衣的佛像,面部已完全汉化,有些造像与印度笈多王朝时的秣菟罗风格接近。这种特有的地方风格与青州的历史有关,在北魏占领青州之前,青州曾在南朝统治下达半个世纪之久,深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我国第一位去印度取经的东晋高僧法显携经像自印度回国,在青州居留一冬一夏传播佛法。青州早年出土的北齐线刻画上,也有青州丝绸商人用骆驼驮着丝绸缎沙漠上行走的场面及与深目高鼻的卷发西域人商谈的画面,说明青州与印度的西域有着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在充分吸收了印度及中国南方、西北、中原、河北佛教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入了青州传统的雕造技术而产生的,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栏目  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