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艺术流派
我国各地风筝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有成对嬉戏的彩燕、展翅盘旋的雄鹰、列队整齐的大雁、翻飞追逐的蝴蝶、空中邀游的龙头唤蚁、扶摇宜上的“排球女将”等等。风筝艺人们可以“以天为纸”,“以天为海”,把自己的想象投向天空。由于他们的作品的造型特征各自不同,表现技巧和功能作用各有差异,以及人们对风筝的扎制、彩绘和放飞方法的不同,便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各种风筝的风格、流派和种类,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风筝艺术。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扎工精细。
开封风筝大体可分为6 类: 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等;
开封民俗:斗鸡比赛兴味盎然风筝已成为艺术品
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
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
桶形类风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
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大型风筝长200 余米,头部重20 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开封又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收藏,还可放飞。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
三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开封风筝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制作考究。每到春季,古城上空风筝纷飞,争奇斗艳。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风筝、微型风筝,是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近年来,开封先后承办了全国第二届风筝比赛和国际风筝会,使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不断发扬光大。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唐代的风筝是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到了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开封市井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可见开封人爱风筝是由来已久的。如今的风筝在开封民间艺术家的手中,已不仅仅是孩子们把玩的玩艺儿,也不仅仅是庆典活动的点缀,而成为了具有中国传统民俗特色的艺术品。
北京风筝
简介
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了当时倾城男女“各携纸鸢”,清明扫墓后施放较胜的盛况。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风志》载:“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结架,作燕飞式,纸糊,绘青蓝色,中按提线三根,大者背着风琴或太平锣鼓,以索绕,顺风放起,昼系线条,夜系红灯,儿童仰首追逐,以泄内之积热,盖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花样各别,哪咤、刘海、哈哈三圣、两人闹戏、蜈蚣、鲇鱼、蝴蝶、蜻蜓、三阳开泰、七鹊登枝之类。其最奇者,雕与鹰式,一根提线翔空中,遥睹之,逼真也。”
老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地方特色
北京风筝基本形式有:硬翅、软翅、排子、长串和桶形五种。
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对燕—— 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筒儿—— 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 或称“扎雁儿”、“沙雁儿” 等)。“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 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我国现代风筝,有各具特色的3 大产地--北京风筝,天津风筝,潍坊风筝。北京风筝的代表作是扎燕风筝(又叫京燕风筝)。其代表人物有两家:一是出生于风筝十佳的金福忠兄妹,50 年代中法合拍的彩色影片《风筝》中的精美风筝,就出自他们手中。另一家是名誉中外的“风筝哈” ,1983 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风筝表演比赛大会”上获特别奖的瘦沙燕和串风筝,就是当时“风筝哈”的传人哈亦琦的作品。近年来北京风筝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名家新手,在风筝的制作上各有千秋,有的擅长扎制巨型风筝,如长达90 米、120 节的巨龙;有的擅长扎制小巧玲珑的风筝,如仅几厘米的小掌燕等等。
天津风筝
以朱竹轩为代表的几位天津文人对风筝进行了研究改进。改进之一是用丝线代替纸捻,这样风筝就显得美观漂亮了。第二个改进是用翎毛管衔接骨架,把风筝的身躯、翅膀、头连接起来,这样在不放飞时可以拆下来存放。第三个改进的办法就是风筝的头都是用模子扣的,很有立体感。
艺术珍品
天津民间艺术珍品,与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天津地毯合称“天津四艺”。已有百余年历史,以高级真丝、纯纸、上等毛竹为原料。以冷暖色对比为着色手法,做工精细.造型逼真,飞行平稳。还创制了平板式、弓子式、串式和袖珍式等200余种风筝,曾在1914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被誉称“风筝魏”。继承魏元泰传统的天津工艺美术制作的“敦煌”牌风筝,1914年获国家百花奖风筝最高奖银杯奖。现在的天津风筝品种众多,最大的长达百余米,最小的可装入信封。均为拆叠式,便于旅游携带,既可放飞晴空翱翔,又可摆在室内观赏。
天津风筝种类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软翅风筝仅在翅膀上沿有骨架支撑,下面是软性的布或绢等材料,适合制作禽鸟或者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等。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鸟朝凤”等。
天津软翅风筝
民国年间,天津风筝最为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魏元泰。魏元泰生于1872 年,由于家境贫困,年少辍学,十六岁到扎彩铺当学徒,学得了一手扎风筝的好手艺。学徒期满后,由父亲给他张罗开了一间扎彩铺,起名“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从此他就以做风筝为业。
魏元泰师法前人、不断创新,在传统风筝工艺基础上进行改革,形成了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和便于携带的五大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风筝技艺在天津可谓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风筝魏”这一称号也开始闻名于坊间里巷。魏元泰还有一手没有流传下来的绝活,外间少有人知道。
魏记风筝的主要特点是用料讲究(筝面多用绸绢,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等)、造型多样(造型、结构、尺寸大小等)、工艺精湛(穿眼扣榫、变色、变位特技等)、彩绘逼真(重彩、退晕等)、飞行平稳。魏记风筝在1914 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在国内比赛中也名列前茅。魏记风筝在国内和我市博物馆均有收藏陈列,并曾销往国外。
魏元泰的后代魏慎行(侄)、魏永昌(侄孙)、魏永珍(侄孙女)、魏国秋(魏永昌之次子)等继承家业,研制风筝,使"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的民间工艺不断发展。他们传授技艺,帮助杨柳青镇建起了天津风筝厂,产品远销国外。1983 年魏永昌应邀去法国传艺、培训,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观,彩绘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风筝魏的革新里还有一个绝活叫蒲绷。就是拿蒲草做成弓弦,搁在风筝上发出声响。这个绝活只有他能做,没能传下来。
1912 年,魏元泰的十一件作品被当时的北洋政府农商部选送美国旧金山,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并获得奖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这也是中国风筝艺人第一次将中国的风筝放飞到世界的天空。
潍坊风筝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一、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潍坊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潍坊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潍坊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 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二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南通风筝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可见放风筝活动已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风筝”为主题的南通风筝博物馆是一个“动”“静”结合的综合博物馆,除了馆藏展示接待游客参观以外,还作为南通地域文化名片,承接涉外文化交流展览活动。让博物馆从一个高雅的文化殿堂更多地融入社会,贴近大众。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婉似“空中交响乐”。据说哨口有30多种型号!
南通风筝文化特色
我国南鹞北鸢两大流派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南通是南派风筝的主要产地,在品种纷繁的南通风筝中,哨口风筝(又名哨口板鹞)最具特色。哨口板鹞可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工艺精湛,不仅是极有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且在放飞中稳定、优美,更有各种音调的哨口和谐而有节奏的震空齐鸣,好似声色俱佳的空中丽人,以其无穷魅力伴随放飞者在天地之间,享受人们与大自然相辅相成的万千妙趣。
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她的雕、扎、绘、制,凝聚了这块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积累了他们一千多年来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间借助自然风力取得的实践知识。
板鹞风筝大者丈余,小者尺盈。形状分正方,长方、六角、八角,和由六角相联的七星,一九联等。经过风筝爱好者的筛选,外形美观,对称而稳定的七星鹞成为装备哨口的最佳选择,如一个三米余高的七星鹞,装有一百八十个大中型哨口,最大的哨口可容水六十公斤,鹞布上绘有龙凤、花卉、器皿及古代人物,其空中响声节奏清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又如一个九十厘米高,全重二百五十克的“七星鹞”,装中小型哨口一百一十一响,最小的仅黄豆大小,绸布缝制,绘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天女散花等工笔人物画,两幅兼工带写的茶花上有两段很有意思的小楷行书。其一为:“风筝本是借风之力自鸣之古筝也,无声者形再美也似哑女升空,怎比百音齐鸣,似仙乐震耳,妙趣万千;其二是:自雕、自扎,自绘、自书,非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感天地造化之南派风筝也。
板鹞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笔竹或本地上乘老竹,粗细长短随风筝大小而定,用文火烤直,砂纸打光,罩以清漆,以防虫蛀。选择晴天干燥之日扎制,以便扎绳收紧。扎时做到上下左右对称均匀,轻重一致,尢其是左右两根边骨的精细和弹性必须分毫不差,以保证板鹞在强风中的平衡,板鹞骨架扎好后,用事先按其尺寸绘绣好的绢布缝合,再用去其弹性的蜡线或细绳作引线,引线五至十二根上下迎角适当,左右对称,长短与风筝大小相宜。板鹞的两条尾子又称尾档,长度约为板鹞高度的十五倍左右,重量为装配哨口后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后质地松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细,左右均匀一致的草绳制作。尾档可分飘于板鹞下方两侧,互不缠绕,快速放线风筝后飘时,轻柔而有浮力的尾档,在空中飘舞犹如惊蛇闪动。
板鹞扎制前后有十余道工艺,数十条要领,这些在民间经过千锤百炼的精湛工艺,使得标准的哨口板鹞,无论大小,均可在空中承受五级以上风力,即使在七八级的强风中,任凭地面树摇麦低,仍可稳悬于数百米高空,其稳定性是一般象形风筝望尘莫及的;她为装配音响设备──成套哨口提供了可靠条件。
球哨口统称“口”,通常用葫芦,果壳(白果壳、栗壳、龙眼壳等)。蚕茧用桐油浸泡后制成。由于这些材料轻巧而脆硬,制成的“口”音质圆润响亮,为了制成各种大小的“口”,南通的风筝艺人培植了若干品种的葫芦,小的内径仅一厘米,大的内径可达五十厘米以上,用这些大小各异的葫芦制成了千百种型号,各种音频的“口”,为人们巧妙地在板鹞上合理组合,提供了物质基础。板鹞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放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正常音响,这和我国北派风筝以及世界各地的无声风筝通常只需一至五级风力形成了气象条件的反差。这一风筝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艺术瑰宝,并没有真正向世人展示她诱人的风采,尽管如此,也以其精湛的工艺多次夺得好名次。南通的哨口板鹞雕制工艺中,包含了雕刻、绘绣、书法、扎搓等工艺,也包含了一定的空气动力学,精妙的音响学和气象学。它不仅是人们欣赏、收藏的艺术品,也是情调高雅,文体相融的运动器具。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南通的哨口风筝一旦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工艺,一旦被世人真正了解其形声色俱佳的魅力。
阳江风筝
广东阳江于一九九三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风筝之乡”,此后,阳江市把每年重阳节定为风筝节。
中国风筝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在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了风筝的“五大流派”。在风筝千年的不断延续之中,在原来的“五大流派”中又产生了“南有阳江,北有潍坊”的这样一种形势。在国内,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
阳江风筝历史
广东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广东阳江市扎制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技术精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不但放飞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1986 年阳江首次组织风筝队,代表广东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风筝比赛。此后,阳江风筝代表队多次参加全国风筝比赛,至今,共获得全国金牌90 枚。成为中国风筝“南派”之首,与“北派”山东潍坊风筝比翼双飞。阳江风筝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大赛,共获得国际金牌12 枚。阳江的“灵芝”风筝还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
1991 年阳江市建成南国风筝竞技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30万人放飞,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风筝放飞场。
1992 年在阳江举办的重阳风筝节,除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外,还有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
1993 年7月中国风筝协会命名阳江为“中国风筝之乡”。
阳江风筝的“龙头蜈蚣”腰节上用带有草根的茎作横担。横担的两端没有羽毛或纸穗,只用自然的草根当作阻尼,每个腰节下面有一纸舌,随风飘动。这种风筝的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按“百足”类动物的生态,从头到身躯、肢爪,形似传神,巨者可达100多米长。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栩栩如生,还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有声有色。这种“龙头蜈蚣”飞起来真如蚊龙出水,神龙飞天一般,可称一绝。
阳江特色风筝
阳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现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风筝的顶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张开,在空中迎风“汪汪”作响,方圆数公里都能听到它的鸣叫声。它在飞行时类似硬翅风筝,可形成一对稍向下弯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间有一长杆,下扎鹿口灵芝的图案,造型别致精巧又独具特色,是传统中国风筝中一个可与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独特的品种。而且灵芝风筝上带长弓,紧张藤弦,风吹弦鸣,声传天外,是名副其实的“风筝”。灵芝风筝还有很多变种,如“莲花荷叶”等。1990年,在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上,阳江市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扎制而成的“灵芝”风筝,被评为“世界十绝风筝”之一。
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阳江市由此被称为“纸鹞城”。
阳江风筝节
从1992年开始,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阳江都在南国风筝竞技场举办群众性风筝比赛。
相关分类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板子风筝,京津地区也叫拍子风筝,有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这类风筝一般都拖着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这对起飞有逸出。板子风筝中,最简单的一种是“瓦爿”块,方方的一片,南方农村叫它“二百五”,北方俗称“筝子”,又叫“屁帘儿”。
立体风筝
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桶行形风筝
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的风筝,象宫灯、花瓶、火箭、酒瓶等皆属此类。
自由类
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