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何仕银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祭神文化,布依族愿灯的命运令人担忧,其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已使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们失去了最后传承的信心和热情。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使这种根植于乡土的信仰文化加快了消失的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经过多方探访,终于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上司镇盖寨村,找到了一支在祭祀仪式上依然保存得比较原始的愿灯班子。该村8个村民组652户1985人,全系布依族。据72岁的班头陆德文介绍:“这支愿灯班子成员共15个人,青一色男性。灯班传到他的这一辈已经是第七代人了。当问到下步是否要传人时,他若有所思地说:“传肯定是要传的,但要看我选的这个人是不是有这个悟性”。
“悟性是什么?”
“悟性就是他必须有惊人的记忆力,仪式中的一些口诀都是全凭口传心授的,同时还要承传人有良好的表演应变和实施法事的功底。一句话,就是他要成为传人,就必须有过人的本领。”
灯班人一一向诸神叩拜禀礼
还愿三霄吉,但得一世安,牌灯上的五字联
在了解过程中,让我们最为惊讶的是这个灯班自古以来不收女性,不收女性成了当地人衡量一个灯班是否正统与不正统的标志。
陆德文说:“不让女性进班,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现在有不少的愿灯班子吸收了女性,但只要你的灯班有了女性演员,这个灯班也就不会被许愿和还愿的人家所看重了。因此,本灯班自古以来,坚持不进女性,在祭祀活动中,一律用男扮女装进行表演。所以我们这支灯班很受主家的欢迎和尊重。在方圆几百里内,我们是响当当的愿灯班子……”
在一阵忽急忽缓的锣鼓中,掌坛师(陆德文)率灯班在陆未生家堂屋开始请神,他们神情庄重,气氛肃穆,掌坛师身着长衫,腰栓红布带,手执令牌,俨然间他已站在人与神之间的交汇点上。在这栋不大的屋子里,诸神无处不在,因为仅列在排位上的便有:天宫玉皇先师、三主宫王先师、唐王大帝、国母娘良先师、十二花园姊妹、戏耍郎君、灶王府君、屋檐童子、前传后教先师、执笔童子、捧砚郎君等等。奉请这些有位的架子神灵,主家可谓费尽心血,首先得备一头120斤以上的猪,其次是6只鸡、6只鸭,这是必备之祭品。
没有人再主动加入这支队伍
在诸神牌位前,还有各种供品,但最特殊的就是米升里插香、燃烛,还盛一勺子菜油。奇特的供品是在屋檐童子的牌位前用木盆盛着水,水里散些白米和新鲜茶叶,在凫凫腾升的青烟后面,掌坛师以其特有的语调开始进行请神仪式了。
“伏以一字成名,两朵金花,三元早中,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梅宴寿,七星北斗,八仙庆寿,九长久远,九请十请,堂锣一响,黄金万万两……”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