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衍生息在红河之畔,以色彩绚丽的服饰、琳琅满目的银饰如彩带层层束腰而得名的花腰傣,正向世人展示着她的风采。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腰部的彩带层层束腰,并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缨穗、银铃而被称为“花腰傣”。

    自唐代以来,傣族就自称“傣”。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称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称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把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称为“花摆夷”。

    民国21年,《新平县志》中记载:“摆衣,性儒气柔,畏寒喜浴……分沙摆、旱摆、花腰摆、苦菜花摆四种。”文中所提的“摆衣”,就是今天新平境内红河流域花腰傣的前身。直到今天,当地的老百姓还一直延续着这种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尊重傣族人民的意愿称为“傣”。

花腰傣

花腰傣 摄影:斐来飞去

    由此可见,当时的沙摆即为傣洒,旱(汉)摆即为傣卡,花腰摆即为傣雅,苦菜花摆即为傣仲。花腰傣是民国时期其他民族对傣雅的称呼,现指新平、元江两县的傣雅、傣洒、傣卡、傣仲,或泛指红河中上游的傣族。其实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欢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

    花腰傣现有7.2万人,有傣雅、傣洒、傣卡、傣仲之分,80%的居民居住在云南省玉溪新平县内,其余散居于元江等县境内。新平花腰傣由于地处偏僻,仍保存着先民古朴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和赶花街等习俗。古朴的村庄、典雅的服饰、奇异的习俗、独特的文化吸引了海内外人士的关注。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文化栏目  进入民族巡礼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