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藏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赫哲族   回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傈族   珞巴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家族   土族   佤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族   彝族   仡佬族   裕固族   壮族 

  汉族 我国的主体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融合而成。黄帝是传说中最早的祖先。汉族在秦汉时开始形成。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蒙古族 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于新疆、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河北、河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947年5月1日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最大的聚居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1952年和1958年,先后建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区。

  满族 源于女真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其他散居在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以及北京、成都、西安、广州、呼和浩特等大中城市。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满语支。

  达斡尔族 史称达呼尔。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1958年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温克族 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分布在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和讷河县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1958年建立鄂温克自治旗。

  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小肖安岭一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支。1951年建立鄂伦春自治旗。

  赫哲族 史称黑斤、黑真、奇楞等。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满语支。

  回族 又称回回。以十三世纪初叶东来的中央亚细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并吸收汉、蒙、维吾尔等成份,融合、发展而来。散布全国,在宁夏、甘肃、青海及河北、河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分布较多。使用汉语文,信奉伊斯兰教。1954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两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并和彝、苗等族联合建立两个自治县。

  东乡族 以十三世纪进入今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蒙古人为主发展而成。主要聚居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和政、临夏、兰州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950年建立东乡族自治县。

  土族 自称蒙古勒、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乐都、天祝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1954年建立互助土助自治县。

  撒拉族 自称撒拉尔。史称沙喇簇、撒喇、撒拉回等。由元代迁入青海的中亚撒马尔罕人发展而成。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及甘肃省临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54年建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保安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县大河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先世是元明时期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1981年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裕固族 自称尧乎尔、西拉玉固儿。是古代河西回鹘后裔发展而成。使用三种语言: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裕固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裕固语、汉语。1954年建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维吾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奉伊斯兰教。以古代回纥族为主发展而来。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由古代一部分乌孙、突厥、契丹和后来一部分蒙古人发展而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奉伊斯兰教。1954年先后建立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新疆木垒、巴里坤自治县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柯尔克孜族 史称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思、布鲁特等。主要分布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在新疆各地和黑龙江省富裕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喇嘛教。1954年建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锡伯族 史称席伯、席北。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满语支。1954年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塔吉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及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1954年建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乌孜别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十七世纪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信仰伊斯兰教。

  俄罗斯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十八世纪以后陆续从俄国迁来,多信东正教。

  塔塔尔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信奉伊斯兰教。

  壮族 自称布壮、布依、布土、布僚、布偏、布越、布雅伊、布沙等。源于百越的一支。秦汉后泛称西瓯、骆越、乌浒、俚、僚,宋始称撞。1949年后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建议改为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瑶族 源于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隋唐时期有“莫徭”之称,宋以后称徭,现通用瑶。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族、江西等六省区,以广西为最多。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2年以后建立6个自治县,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4个自治县。

  土家族 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恩施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6年建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黎族 源于古越人的一支。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1952年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畲族 自称山客,古称輋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语言属汉藏语系,与客家方言接近。

  高山族 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山区及东南沿海岛屿。有泰耶尔、萨斯特、布嫩、朱欧、阿眉斯、百宛、耶美等不同的称呼。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仫佬族 史称姆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县,少数散居宜山、柳城、都安、忻城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毛南族 史书上有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不同称谓。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环江、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镇、漫尾、巫头、山心等地。有本民族语言及土俗字。1958年与壮、瑶等族共同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1978年改称防城各族自治县。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瑶支。1951年先后与其他民族建立5个联合自治州、8个联合自治县及4个苗族自治县。

  彝族 有诺苏、撒尼、阿西、米撒泼等自称。元明以来史籍称为罗罗、倮罗。与隋唐乌蛮有渊源关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及滇、黔、桂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建立2个自治州、5个自治县,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4个自治县。

  布依族 旧称仲家。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和西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先后建立1个自治县和1个联合自治州、5个联合自治县。

  侗族 自称甘。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毗连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1年后侗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建立3个自治县,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

  白族 自称白子、白尼。与唐宋史籍所称的白蛮有渊源关系。元明称为白人、僰人。明清以后,汉族称之为民家,纳西族称之为纳马,傈傈族称之为勒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哈尼族 有和尼、布都、碧约、卡多、僾尼等不同自称。与唐代史籍所称的和蛮有渊源关系。元代称和尼,明清改称窝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墨江、元江、澜沧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傣族 历史上有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名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的河谷平坝地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和金沙江流域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信仰小乘佛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族自治,先后建立1个自治州,并和景颇、佤、拉祜等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

  傈傈族 唐代史籍称栗蛮、栗粟两姓蛮,明清称栗粟。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散居于云南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省西昌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4年建立怒江傈傈族自治州。

  佤族 有布饶、阿佤等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镇康、双江等地。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1954年建立2个自治县,并与傣族、拉祜族建立2个自治县。

  拉祜族 清代以后史籍称为倮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双江、耿马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1953年建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水族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以及广西北部毗邻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57年建立三都水族自治县。

  纳西族 自称摩些。晋唐史籍称为摩沙、磨些。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维西、中甸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信仰东巴教。1961年建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景颇族 有景颇、载瓦、喇期、浪峨等自称。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源于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羌族 自称尔玛。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松潘县南部。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8年建立茂汶羌族自治县。

  布朗族 元以后史籍称为蒲人。唐代蒲子蛮后裔的一部分。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临沧、双江、镇康、澜沧、景东、墨江等地的山区。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仡佬族 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旧文献中的鸠僚、仡僚、葛僚、革僚都是同音异写。散居在贵州省黔西、织金、遵义、仁怀等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及云南省文山地区。语言属汉藏语系。1953年在广西与其他民族共同建立隆林各族自治州。1956年在遵义和仁怀建立两个民族乡。

  阿昌族 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元明以后史籍称为峨昌或俄昌。公布在云南西南陇川、梁河和邻近的潞西、龙陵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已建立民族乡。

  怒族 自称阿怒、怒苏。元代史籍称路蛮,明清史籍称怒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956年建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德昌族 原名崩龙族,自称纳安、布雷。唐代朴子蛮后裔的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潞西、丽陇川等地山区。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信仰小乘佛教。

  独龙族 清代史籍称为俅人。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1956年建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基诺族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洛克乡。传说先世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的军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普米族 史称西蕃、巴苴。主要公布在云南省兰坪、宁蒗、丽江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藏族 自称博。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对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有博巴、康巴、安多哇、嘉戎哇等不同称谓。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使用藏文。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共建立9个自治州和2个自治县,并与蒙古、哈萨克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

  门巴族 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门隅地区。少数居住在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仰喇嘛教。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简介栏目  进入民族巡礼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