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五邑,有一种乡土建筑很有特色,闻名全国,这就是碉楼。
走进五邑乡村,首先吸引人眼球的还不是民居和庐,而是高高耸立的碉楼,它几乎是侨乡标志性的乡土建筑。这种乡土建筑广泛分布在区内各地,东边以江门市棠下镇为界,西边到恩平市的那吉镇,南面抵台山市的上川镇,北缘达鹤山市的鹤城镇,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五邑侨乡,数量高达三千多座,是岭南乃至全国目前保留碉楼最多的地区。
开平又是五邑侨乡碉楼分布的中心区,现存有1833座,占五邑碉楼的一半以上。该市十七个镇的乡村均有分布,这在五邑侨乡是唯一的,其中塘口镇、百合镇、蚬岗镇、赤坎镇最多。具体到村落,少则1座,多则10余座,民间有“无碉楼不成村”之说。开平堪称“中国碉楼之乡”。
当地民众俗称这种乡土建筑为“炮楼”,这里所说的“炮”并不是指真正的炮,而是指枪,这反映了碉楼当年主要的防卫武器的情况。正式的名称还是叫“碉楼”,塘口镇南兴里有一座碉楼就直接命名为“国兴碉楼”。
开平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 12 公里 ,是由安和里(俗称犁头咀)、合安里(俗称新村)和永安里(俗称黄泥岭)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清道光十七年( 1837 年)犁头咀首先立村。该村民居格局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村落布局为零星状。
立村之初,该村只有两间民居,周围均是农田,后购田者渐多,又陆续兴建了一些民居。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需要大批的劳力,来华招募劳工,开邑地区很多人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 , 自力村人也是这个时期开始旅居海外。以后一个带一个,旅外者众。他们赚了钱,便纷纷回来购田置业,尔后又返回国外,如此循环往复。 20 世纪 20 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一些华侨、港澳同胞便拿出部分积蓄兴建碉楼和居庐。这些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配置水枪的目的是,因水枪里装有碱水,当土匪靠近楼体时喷射匪徒的眼睛,使其丧失战斗力,知难而退。为了增强自卫能力,很多妇女都学会开枪射击。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所建,有些则没有图纸,只是出于楼主的心裁。楼的基础惯用三星锤打入松桩。打好桩后,为不受天气的影响,方便施工,一般都搭一个又高又大的葵篷,将整个工地盖着。建楼“泥水工”二三十人,以当地人居多。 “泥水”师傅一天的工钱约六毫子(三个双毫),杂工为四毫子(两个双毫)。
该村现存 15 座碉楼,依建筑年代先后为:龙胜楼( 1917 年)、养闲别墅( 1919 年)、球安居庐( 1920 年)、云幻楼( 1921 年)、居安楼( 1922 年)、耀光别墅( 1923 年)、竹林楼( 1924 年)、振安楼( 1924 年)、铭石楼( 1925 年)、安庐( 1926 年)、逸农楼( 1929 年)、叶生居庐( 1930 年)、官生居庐( 1934 年)、澜生居庐( 1935 年)、湛庐( 1948 年)。 最精美的碉楼是铭石楼。该楼高 6 层,首层为厅房, 2 ~ 4 层为居室,第 5 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 6 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自力村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开平不仅碉楼的数量最多,而且还是岭南五邑侨乡碉楼的发源地,现存地方文献中记载的五邑侨乡早期碉楼都在开平。赤坎镇三门里的迓龙楼是现存最早的碉楼实物,建于十六世纪的六十年代,距今已经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迓龙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楼高三层约10米,1-2层为红砖,第3层是青砖,那是光绪年间重修时留下的痕迹。墙体宽厚,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字型射击孔就开在塔楼3层的四面。迓龙楼的建筑造型与开平其他碉楼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代表了开平碉楼的早期形态。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