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
长乐宫——
长乐宫是西汉初年的皇宫,高祖刘邦七年迁都长安后,即在这里接见群臣与朝会诸侯,为当时的政治活动中心。从汉惠帝起,西汉皇帝移居未央宫听政,长乐宫仅供太后居住,从而形成了“人主皆居未央,而长乐常奉母后”的制度。由于长乐宫在未央宫之东,故又称为“东宫”或“东朝”。长乐宫,周回二十余里,有鸿台、临华殿、温室殿及长信、长秋、永寿、永宁四殿。
长安在秦代原是咸阳附近位于渭河南岸一个乡聚的名称,后来由于成为交通的要冲而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刘邦采纳了贤臣张良的建议,遂定都于此。公元前202,汉高祖在秦朝兴乐宫的基础上建成的长乐宫,两年之后建成未央宫于是才把汉朝的都城从栎阳迁都长安。
长乐宫是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西汉第一座正规宫殿,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至七年(公元前200年)二月,由丞相萧何主持在秦兴乐宫基础上营修而成。二年后竣工。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朝廷迁往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住所。 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
长乐宫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56年。经勘查,该宫平面形状不规整,周长约10千米,面积约6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左右。宫墙四门遗迹尚能辨认,宫内建筑已完全湮灭,只有长信宫、长秋宫等少数宫室,可据出土物印证。通过发掘表明,长乐宫在东汉还保存完好,十六国以后废弃。
长信宫为长乐宫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物。长信宫是为汉代长乐宫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物,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内东南隅。汉代太后一般住在长乐宫中的长信宫,现已废。汉代太后在长乐宫中所住的宫殿称为长信宫。位于西汉长安城内东南隅。《三辅黄图》:“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
遗址在今未央宫乡的阁老门、张家巷、讲武殿、东唐寨、西唐寨,汉城乡的雷寨、罗寨等村庄一带。宫城“周回二十里”。据考古探测,宫垣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6。宫城平面形制略呈方形,南墙在覆盎门西有一曲折,其余各墙都为直线。宫城为夯筑土墙,厚达20多米。宫墙四面各设一座宫门,其中东、西二门是主要通道,门外有阙楼称为东阙和西阙。南宫门与覆盎门南北相对。东、南两面临城墙,西隔安门大街与未央宫相望。
长乐宫内有14所宫殿,均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另有温室殿、钟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时在兴乐宫中建造的高达40丈的鸿台。
长乐宫从惠帝时失去正宫地位,但由于是母后之宫,尤其是后来吕太后临朝称制及外戚专权之时,长乐宫仍成为左右朝政的政治中心。《雍录》载:“惠帝自未央朝长乐。武帝亦曰乐朝廷辩之。七国反,景帝往来东宫间,天下寒心。师古曰:‘谓咨谋于太后也。’”王莽时改长乐宫名为常乐室。西汉末年,更始帝仍以长乐宫为皇宫。后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盆子被拥立为帝,也以长乐宫为皇宫。
未央宫——
未央宫,中国西汉皇家宫殿,如今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汉惠帝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墙。成为主要宫殿,成为西汉诸帝的日常起居和办公场所。
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未尽、未深之意。《长恨歌》:归来池苑还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唐亦有宫名未央宫,然此未央划入长安城中,乃宫苑中之宫苑。
据史料记载,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是汉高祖称帝后兴建,由刘邦的重臣萧何监造。自未央宫建成之后,汉代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所以它的名气之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宫殿。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整个宫殿由承明、清凉、金华等40多个宫殿组成。南部正门以北偏西建未央宫前殿,现在汉未央宫的遗址仍存有当时高大的夯土台基。
其周回二十八里。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武帝修缮后的未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袭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宫内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武台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钩弋殿;另外还有椒房、寿成、万岁、广明、清凉、温室、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猗兰、无缘等殿阁32。又有天禄阁、朱雀堂、画堂、甲观等.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由于其处西南,命名很可能是位于未(西南方)的中央宫殿之意。
其中前殿居全宫的正中,基坛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约15米。据历史书籍的记载,未央宫的四面各有一个司马门,东面和北面门外有阙,称东阙和北阙。当时的诸侯来朝入东阙,士民上书则入北阙。
宣室,为未央宫正堂,是皇帝日常起居的地方.汉文帝曾在这里召见一代名士贾谊,二人盘坐于席上,谈至深夜.作为一名外臣,能在皇帝的居处被召见,实是难遇的恩宠.李商隐有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温室殿,在未央宫殿北,皇帝冬天取其温暖居于此殿.温室以椒涂壁,再饰一层文绣,以香柱为柱,设火齐屏风、鸿羽帐,地上铺以毛织地毯.
清凉殿,也在未央宫殿北,皇帝夏居之殿.清凉殿以画石为床,设紫瑶帐,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 桂宫,也是皇帝日常居住的地方,位于未央宫北,用紫房复道与未央宫相连.桂宫内有武帝所喜好的四件宝物: 七宝床、杂宝案、厕宝屏风、列宝帐.所以桂宫又叫四宝宫.
汉长安宫殿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在汉高祖刘邦之后,王莽政权、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以此作为中央政府的行政枢纽,直至隋末被毁.。而西汉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曾经发生在这里:张骞从这里出发开辟丝绸之路;美女王昭君在这里自愿行出塞,和亲匈奴;赵飞燕曾居住于此。
建章宫——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其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战火中。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建章宫本是武帝为求仙所造的,后来也成了选养美女的地方.武帝命将燕、赵地区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的美女纳入此宫中,年满三十的出嫁,亡者递补.
建章宫位于长安城外,在未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两宫相通,皇帝乘辇往来于两宫中间.建章宫据史书上说有高二十余丈的阙,阙上有铜凤,高大的阙门,迎风而立的铜凤表达着汉武帝要与仙人相见的意愿.宫内建有造仙昂贵的玉堂,阶陛皆为玉造,似乎是准备迎见仙人的场所.真仙行踪杳然,但铜铸的仙人却每天为武帝服务.建章宫的神明台,高五丈,上有承露盘,一位铜仙人手把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汉武帝以此露和玉屑服之,冀求长生.
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太液池三神山源于神仙传说,据之创作了浮于大海般巨浸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遗憾的是,这座宫殿于西汉末年毁于战火,但至今遗址犹存.
后宫,在武帝时有八殿,后又增修了十几个殿,有的殿名颇为雅致,如兰林、飞翔、茞若、椒风、蕙草等.除后宫区以外,还有其它藏娇纳艳的地方,如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鸾殿、开襟阁、临池观.
建章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北的高堡子、低堡子等村一带,在汉长安城直城门外的上林苑中。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