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抱鼓石发展了宅门的功能构件门枕石,其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抱鼓石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抱鼓石可分为"螺蚌"和"如意"两种形态,抱鼓石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
  关键词:宅门;门枕;抱鼓石;连楹

1、背景

  住宅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也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居家形式。五代十国南唐的徐锴《说文》小徐本有:"宅,所托居也",这段话中古人早就道出了住宅系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居所概念。而这繁多的中国住宅原型的形成是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国人对于宅门的重视。因为它既是宅院的出入口、又是象征主人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门面。(见图1)www.dolcn.com


图1宅门抱鼓石(安徽歙县祠堂版门) 吴 卫摄

  宅门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大门,还是整个建筑院落群体的墙门。尤其对以"群体联络之美"[1](P.60)著称的中国院落建筑,宅门是其外墙链上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部分,是隔绝外界和防御外扰的关键点,是一切具有围合空间和起界定作用的墙体所必备的特征要素。因此,宅门是中国墙文化的产物。一个宅门符号能够表述用文字无法企及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礼制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切实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外在标志。中国人所谓的"门第"、"门户"、"门派"的概念也是由此演绎而出的。而宅门之中最能彰显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就是抱鼓石了。

1.1 何谓抱鼓石

  抱鼓石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见图2、3)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在传统民宅大门前很常见(如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徽州祠堂的版门等等)。在传统牌楼建筑(如牌坊、棂星门)中也有类似抱鼓石的夹杆石(也有称门挡石的),它是牌楼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主要是起稳固楼柱的作用。


图2北京颐和园玉澜门前如意抱鼓石 吴卫摄

图3安徽歙县罗氏祠堂螺蚌抱鼓石 吴卫摄

  宅门抱鼓石是门枕石的一种。门枕石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见图4)台湾民间因曾有乞丐坐在上面,所以又有"乞丐椅"[2]的称呼。它不仅能承受和平衡门扉的重量,还可强固门框。故其门内部分是承托构件,门外部分是平衡构件。古时候的门没有铰链、合页等,是靠门枕和连楹(宋代称鸡栖木)来固定门扇的,如果没有门枕来抵住门框,开关门扇时就会摇晃不定。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突出,头部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作用,并出现了类似鼓状的抱鼓石。


图4  江苏周庄门枕石示意 吴卫摄

1.2 版门与抱鼓石

  门的出现是先有门洞,后有门扉。为了方便进出,在封闭的墙上打开一个穴口,这便有了"门洞"的框架;为了防御防盗,必须增加能够方便闭合的门板,这才出现了"门扉"的概念。一般来说,物的存在是离不开其依存的环境和特定的空间的,抱鼓石也不例外,它的存在是和门系住宅的重要位置分不开的。而宅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版门了。 设计在线.中国

  明清时期住宅的大门多为版门(如棋盘门),且一般为两扇门板。宋《营造法式》规定每扇版门的宽与高之比为1:2~2.5。[3](P.200)版门的门洞部分是由周围横槛和门框(横为槛,竖为框)组成,其门扉部分则是由门扇、门枕、连楹组成。这里的连楹是指门洞上方中槛里侧的一块通长的、扁放的横木枋。它是靠门簪与中槛锁合在一起,门簪一般为2-4枚,外观可做成圆、方、六角、八角、多瓣形等多种。[3](P.224)具体构造为将门槛(即下槛,通"门坎")插在门枕石中间的凹槽内(见图5),需要时还可以将其拔出来放在一边。再将门框与门槛、连楹相互连接,门扇通过门枕、连楹牢牢地与门(下)槛、中槛拴合在一起。门扇底部到地面还有几十厘米的距离,这是由门枕的高度决定的,但十分有利于隔水防潮。门扇左右两边的边梃木板较心部略长,称为大边,可用作转轴,其下部插入门枕石门槛内侧部分凿出的臼槽(俗称海窝)中,上部固定在中槛内侧连楹的孔洞里,通过这样的构件,一扇厚重的门扇就能较为自如的开启了。


图5安徽歙县某祠堂活动门槛与抱鼓石 吴卫摄

1.3 抱鼓石的功效及分类

  如上所述抱鼓石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一组有机的构件,用以支撑两扇门板,使大门板门扉能够稳定地直立与转动。具体功效有三点:
1、功能构件,是作为承托和稳定门板门轴、加固或安装门槛的一个构件,有利于防止门板受外力晃动,大大增强门框的稳定性,起到联系门槛的作用。另经枕石垫高后还可以防水防潮。外部抱鼓石主要是承担着大门板的平衡重功能,以其前部的重量来平衡门板转动时的重力。
2、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以增强美感,有祈福、吉祥、辟邪等装饰作用。
3、显贵的门第形式,是标志建筑居所拥有者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抱鼓石是具有中国宅门特色的建筑装饰小品,可以作为大宅门的标志物。设计在线.中国

  抱鼓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徽派祠堂宅门抱鼓石为代表的样式,笔者称之为"螺蚌抱鼓石",多为三段:下部为基座,中部为承托件,上部为抱鼓石。整个造型不对称,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势,很像一只螺或蜗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负的厚重外壳。另一种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门(正门或二门)为代表的样式,笔者称之为"如意抱鼓石",也可分为三段:下部雕须弥座,座上盖有方形锦巾,中间为由两个横放的仿锥鼓与下部的方形锦巾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为竖立着的圆鼓,一般鼓顶部还雕有卧狮。"如意抱鼓石"较为对称,整个造型浑然一体,也有只剩一个仿锥鼓与方巾组成半个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见图6)据《营造法式》,将圆鼓上部雕成狮形者,叫拉狮砷或挨狮砷。[4]抱鼓石材料一般有石制和木制(如泰顺筱村黄氏宗祠门口的木制抱鼓石)两种。


图6 非对称如意抱鼓石 吴卫摄

2、抱鼓石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

  抱鼓石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抱鼓石的等级是由门的等级决定的。由于要在住宅大门上区分出等级,这是产生今天门枕石造型差异的直接原因。清张廷玉等所撰《明史·舆服四》中有:"百官第宅:……公侯,……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一品、二品,……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清代又沿袭明制,《清律例》:"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1](P.60)可见明清时期明确规定了官员第宅大门的等级规范,品级不同门宅的间架不同,于是相应地门户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因此,门户越大,相应地门枕石也应越大。为了达到大尺寸门扇的形式及功能,必须加大门槛外侧的门枕石体量。基于人们对于宅门装饰等级的追求,自然不会忽视入口处这一对门枕石构件的装饰,那么为何古人偏偏选择了鼓作为门枕的造型呢?

  《说文》:"鼓,击鼓也。"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在明清时期衙门口有鼓是为了"击鼓升堂"用的,这里击鼓的目的就是传声。古代大户人家院落深深,光靠拍打铺首或门钹可能不足以让内院人听见,故击鼓传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是我们可以设想官宦人家在宅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象征通报来客的鼓形,是有心理铺垫的。因为其样貌很漂亮威武,模仿之风一开剩下来就是定制了。于是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至于抱鼓石上的狮子造型,笔者以为是与衙门前的石狮子息息相关的,我们今天在故宫中仍能看到以整尊石狮子打制的门枕石。(见图7)设计在线.中国


图7 故宫内的石狮子门枕石 吴卫摄

  因此,在讲等级的封建年代,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门,才能安放抱鼓石,普通市民只配用门枕石。不过,为什么一些明清两代从事商业的大户人家也能在宅门摆放抱鼓石呢?这是因为古代捐纳制度造成的。康熙十三年(1674),清朝中央决定大规模削藩,为了弥补军饷不足,才颁布了捐纳政令,捐官制度开始泛滥。文职可捐至郞中(正五品)、道员(正四品),武职可捐至把总(正七品)、千总(正六品)直至参将(正三品)。雍正、乾隆两朝,捐纳更加频繁,成为又一入仕途径。这捐官政策为商人扩充政治资本的同时也为抱鼓石花落商家大户奠定了礼制基础。捐得官衔之后,扩建宅第的等级限制就可以减少,宅院才能修建得更阔大更气派。商人都希望家族里有人通过科考或捐官入仕,以彰显门第,因而造成了如今山西一些地区商家大院宅门多有抱鼓石的现象。[5]清亡之后,宅第建设等级限制取消,不少迁入北京的官僚、军阀、富户在新建、改建住宅时就更不理会制度了。[1](P.65)于是才有了北京城数量可观的大大小小的抱鼓石遗存下来。因此,北京四合院如意抱鼓石以及徽派祠堂建筑的螺蚌抱鼓石便成了一处宅第"非贵即富"的象征符号。设计在线.中国

3、抱鼓石与狮子、椒图

  抱鼓石的装饰图案用什么好呢?目前遗存的抱鼓石纹样丰富多彩,从题材上来分,可分为瑞兽祥云、花鸟虫鱼和器物什锦等等,从雕刻部位可分为鼓座、鼓面、鼓顶三大类。鼓座上多浮雕着牡丹、荷花、芙蓉、葵花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纹等纹样,表达着福寿吉祥的寓意,是花好富贵的象征;鼓面上装饰的图形既有低浮雕纹样,又有高浮雕的狮子。如有螺旋曲线的装饰纹样(见图8),还刻有三狮戏球(三世戏酒,见图9)、四狮同堂(四世同堂),五狮护栏(五世福禄)等图案;鼓顶上面一般也雕成狮形,有站狮、蹲狮或卧狮。狮者,兽中之王也,是旧时大户人家尽显豪门威严的象征。


图8 苏州虎丘山寺鼓面上做成螺旋状抱鼓石 吴卫摄 

图9苏州狮子林三狮戏球抱鼓石 吴卫摄

  在门枕石上雕刻兽头,很早以前就有了,传说其具有镇宅避邪之功用。例如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北魏文成帝冯皇后陵墓(建于公元484年)的石券门,其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另外,北京地区的抱鼓石上所雕石兽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现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现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现存妙应寺)。[6]从目前收集到的图片资料来看,南北抱鼓石多数在装饰手法上均选择了狮子,这并不是巧合。因为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狮子而是龙生九子的椒图,就是民间称为"吞口"的瑞兽图形。[7]其真名叫"椒图"。传说龙有九个儿子,每个都有自己的法力与个性,长的模样也不一样。杨慎的《升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就有:"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故"椒图"像水里的螺蚌,有一圈圈的螺纹,它喜好闭合,放在门前跟石狮子一样是看门的。故徽派祠堂宅门的抱鼓石在外形上酷似螺蚌,而台湾地区抱鼓石则多在鼓面上做成螺蚌的螺旋状(苏州虎丘山门也有类似抱鼓石,见图8)。二者所指的符号语义是相同的,同质异构而已,都源自于美丽的龙生九子的椒图传说。设计在线.中国

4、抱鼓石与"门当户对"

  抱鼓石与门簪因为在宅门门面上下遥相呼应,在民间有所谓的"门当户对"之说。据笔者考证此说没有文献依据,只是一种根据二者形态特征敞开的民间想象说法。此说认为抱鼓石就是门当,而户对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门簪、另一种说话是门铺首或门钹。(见图10、11)前面已将抱鼓石说得很清楚了,门铺首上文也已说过是龙生九子的椒图,门钹是指像中间鼓起的圆形乐器钹的门扣手。这里不妨说说什么是门簪?门簪是宅门中槛上联接连楹的构件,它分为头尾两部分。我们常见的门簪外形是其头部,位于中槛外侧,一般呈方、圆或六角形;其尾部为一扁长榫,穿透中槛与连楹露出榫口,再用小木楔锁住此榫口,这样便将中槛与连楹联接起来。门簪的个数是依据门阔的大小而定的,有2枚的更有4枚的。


图10  门簪示意 吴卫摄


图11  门钹示意 吴卫摄

  那么,门簪与户有何关联呢?首先,让我们再看看古汉语"户"的意思。《说文》:"門,从二户",另"户,半门曰户";《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字书》云:"一扇曰户,两扇曰門。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曰門。"再如《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见图12)可见古代"户"与"门"不同,古人认为户与门在使用区域上:则室为户,宅为门。故门簪与户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因其即可是"室户"的、也可为"宅门"的连接构件。而抱鼓石则只能位于"宅门"两侧,而不能成为"室户"的门枕石,也就是说抱鼓石比门簪更能显示出宅主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抱鼓石为"门当"、门簪为"户对"说不可信,只是附和了"门当户对"这句成语。


图12  门与户的文字结构关系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成语"门当户对"的字面意思:"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8]也就是指旧社会联姻双方家庭的官阶相等、地位相称时就叫"门当户对",故"门当户对"有一层意思就是门第相当。延伸开来,从符号上说:若是如意抱鼓石配螺蚌抱鼓石,圆形门簪配六角门簪,这时就可以说这对新人"门当户对"了。从这一点却能反映出,判断两家是否门第般配,看看各自宅门的抱鼓石和门簪就可以说明问题了。所以,抱鼓石和门簪在中国民间有"门当户对"之说,证明上述二者的确是民间广泛认可的家族身份和地位的门第象征符号。设计在线.中国

5、结语

  抱鼓石是中国宅门构件的功能产物,它是依托功能施以装饰的石制构件,起着围护大门壮主人威势以撑门面的作用。中国的外墙宅门一般为两扇,而内室门户为一扇,因为汉字门是由两户所组成的,两扇门决定了抱鼓石必定是对称的结构。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正如吴良镛所言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植根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9]抱鼓石并非"门当户对"的门当,但可作为联姻身份匹配的参照物。抱鼓石是物化的礼制文化符号,它是一种内在世界(文化)通过装饰符号语言展示于外在世界(现世)的典型事例。

  笔者希望抱鼓石更应是一把钥匙,可以借助其开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符号的大门。对抱鼓石的深入了解,使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符号物的能指层面的研究上,还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领会其符号背后隐藏的深邃的礼制文化的所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其明.北京胡同中的大门.建筑创作,2002年(11):60-65
[2]台湾玉凤宫网.石狮·石鼓,
http://www.dfes.chc.edu.tw/dfes5/new_page_9.htm
[3]《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00-224
[4]吴裕成.中国的门文化研究,
http://www.booksir.com/culture/jianzhu/020/005.htm
[5]孙丽萍.山西大院文化摭谈.沧桑,1999(6):45
[6]翟璐.门墩和影壁的故事,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2/15/109@392402.htm
[7]寥威.清代粤北石雕艺术探索.广东史志,2003(2):7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66
[9]黄毅.泰州市传统民居特色及其保护更新初探.中外建筑,2002(3):37

作者简介:吴卫(1967-),38岁,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2004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www.dccnpc.com)主任,主要从事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和设计人类学研究,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学科。

Research on Drum-shaped Bearing Stone, Traditional Gate of the Big Folk House in China
Wu Wei
(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Abstract : Drum-shaped bearing stone develops door bearing stone, which is the function component of gate of big house. Its grade is decided by the grade of the door. Drum-shaped bearing stone is the wealth symbol of Chinese family status and the decoration that can most mark the difference of the host's grade and status. It can divide into Luobang and Ruyi. The lion of drum-shaped bearing stone is the Jiaotu, one of nine dragon-birthed sons tale. Drum-shaped bearing stone is not the status matching of "well-matched in social status", but as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whether the married families match each other.
Key Words : Gate of big house;Door bearing;Drum-shaped bearing stone;Lianying

  --吴卫(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民居栏目  进入建筑专题 进入民居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