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事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公元7世纪的初唐,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戴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酒庆贺。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则当众起舞,这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场面说明,唐朝除了文治武功之外,其温婉风情亦是冠绝古今。自天子到文人,自士臣到草民,其故事或酣畅淋漓,或婉转低回,至今读来仍觉回肠荡气。而其中最为撩人思绪者,莫过善作霓裳羽衣舞的教坊优伶。与她们领衔下的盛唐娱乐界相比,今天的娱乐圈不免显得太过直白和粗野。

    内教坊:长得君王带笑看

    回望唐代,对于官吏宿娼不仅没有法纪约束和舆论非议,而且会被视为风流韵事而传为美谈,甚至加以仿效;在民间,私通都不算什么太严重的事,狎伎更算不得什么。社会繁荣、国家富庶,帝王、贵族纵情声色享乐,他们随后又影响社会,例如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设教坊、置梨园、统4万宫伎作乐以及他和杨玉环的风流韵事传播朝野之后,文人士子们对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排斥而是羡慕,因而更加潇洒自如地走进秦楼楚馆,拜倒在石榴裙下,沉醉于温柔之乡。

    那时,教坊是唐代宫廷中专门管理娱乐用俗乐歌舞活动(相对典礼用的雅乐),教习音乐舞蹈的音乐机构(唐朝建国初年就在宫中设置了内教坊,武则天时期曾改内教坊为“云韶府”,至唐中宗初年才又恢复旧称),里面的乐伎主要服务对象就是皇族。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为了适应日益奢华的宫廷娱乐活动,教坊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除保留了内教坊之外,还加设了左、右教坊和仁政坊等等。其服务对象也有皇室而扩展到了一些贵族权贵和官僚家庭。

    她们依着色、艺两条标准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分成不同等级。与普通娼伎不同,要成为乐伎、艺伎、歌伎、舞伎,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进行培养,仅仅有容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识情识趣、善解人意、天资巧慧、才艺杰出、知书达礼,那样才有成名成"佳"、出人头地的机会。

    其中,乐伎中最高一等的,是在宫中宜春院服务的女艺人。这些乐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专业水准,在宫廷舞队中多是领舞者。她们享受着相当高的待遇,“四季给米”、“赐第宅”,是为宫伎。元稹有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宫伎的寂寞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寂寞了,因此也就难免生出些故事来。比如诗人顾况流水落花的千古惆怅,比如《全唐书》中所载的宫伎与士卒的神奇爱情。但最让人神往的却是那些终于在历史中成为绝唱的人和事。

    公孙大娘:天地为之久低昂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对公孙大娘剑舞的描写。诗人以神来之笔,通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比拟,描绘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时青山低头、风云变色、矫如龙祥、光曜九日的逼人气势。唐时,公孙大娘的剑舞和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并称为“三绝”,剑舞之美今人只能依靠想像了,但将一个歌伎与诗仙并列的气度无比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宽宏和大气。

    唐诗与史籍记载皆表明,公孙大娘表演的“剑器舞”,技艺高超,独具特色,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诗序说,玄宗时,高手云集的宫廷乐舞机构梨园、教坊、宜春院的“内人”(指宜春院中常为皇帝表演,技艺最高的乐舞艺人)和宫外供奉(类似宫廷以外的“特约演员”)中,只有公孙大娘的“剑器”“独出冠时”。诗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句。公孙大娘不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剑器舞”,除杜甫诗序中提及的“西河剑器”、“剑器浑脱”外,还有“裴将军满堂势”、“邻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将军满堂势”,想来是指根据裴旻将军独到的剑技改编的一部舞蹈,其间地位调动很大,满场飞舞,惊心动魄,是猛厉无比的剑舞。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历代名女栏目  进入历代名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