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彩陶饮器到魏晋青瓷茶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许多文化习俗的发端可以上溯到文字尚未使用的史前时代。饮食文化就是一个例子。上古先民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什么,喝什么,怎样吃喝,这一切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似乎已成不可知晓的陈迹。从古书上的记载,我们知道远古先人“构木为巢,钻燧取火”,过的是茹毛饮血的生活。而这些人工取火、构木为巢起自于何时,古书上往往用托古的方法,把大部分发明创造归功于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人物。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饮茶的习俗,也被有“茶圣”之誉的唐人陆羽定为“发乎神农氏”(即炎帝),实际等于说是难以查考了。[详细...]

 陶碗  青釉盏托  越窑莲花纹碗
 陶碗、陶瓶  彩陶圈足碗  黑陶镂孔高柄杯
 陶碗、陶瓮  青釉鸡首壶  

隋、唐、五代茶具

  饮茶习俗历经多少年蒙昧兴衰,终于进入有“盛唐气象”之誉的大唐王朝——中国中古时期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强盛的王朝有繁荣的文化,茶文化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兴盛。
  唐代茶事之兴盛,与朝廷饮茶风尚相关,故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的诗句。另外,佛事的兴盛、科举的推行也使有破睡提神作用的茶饮得以流行。
  当然,唐代茶事之盛还因为有了“茶圣”陆羽,有了一批名人雅士饮茶群体。由于他们的研究、提倡,使得茶的生产制作及饮茶风尚、品饮技艺都有了很大发展。[详细...]

 白瓷茶臼  黑釉执壶  青釉碗、杯
 白瓷龙首双身壶  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越窑青黄釉盒  青釉雕花三足盖罐  青釉贴花凤纹镂孔盏托
 邢窑白瓷碗  白釉凤炉、茶鍑  彩色釉陶贴花龙首执壶
 绞胎碗  掐丝团花纹金杯  金银丝结条茶笼子
 鎏金银茶碾、茶罗  鎏金银盐台  玻璃茶具
 唐三彩套杯  定窑白釉瓷碗  定窑白釉瓷托盏
 越窑青釉带托瓷茶碗  越窑青釉瓷茶碗  越窑青釉瓷茶瓶
 越窑青釉瓷茶瓶  鼎州窑青釉瓷茶碗  岳州窑青釉褐彩“荼埦”
 寿州窑黄釉瓷碗  寿州窑黄釉瓷注瓶  洪州窑黄褐釉碗
 白釉瓷注壶  鼎州窑黑釉瓷注壶  梅花瓣形银茶托
 长流银注壶  定窑白釉瓷风炉与瓷鍑  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
 鎏金仙人驭鹤纹银茶罗  琉璃茶碗拓子  鎏金“鸿雁于飞”纹银笼子
 金银结条笼子  鎏金飞鸿纹银则  鎏金银龟茶榼
 鎏金摩羯纹蕾钮银盐台  鎏金飞鸿纹银匙  银火筋
 邢州窑白釉瓷碗  玻璃茶碗拓子  

宋元茶具

  茶文化在大唐盛世勃兴而发展,接下来的宋王朝更使其穷极精巧,走向极致。个中原因,与皇室提倡很有关系。
  北宋共历九帝一百六十八年。太祖赵匡胤在位仅十余年,太宗于976年继位,年号“太平兴国”,茶事亦在促“兴”之列,因为就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即下诏要求向朝廷贡茶,并且贡茶的样式必须是“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就是要贵贱有别,使喝茶体现天子龙威。当时有名的贡茶基地是福建建安,产地境内凤凰山一带称北苑,故又称所产之茶为北苑茶。北苑茶以龙凤团茶(即以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的饼茶)著称。咸平年间,丁谓研制出更精良的“大龙团”进贡皇室。庆历间蔡襄造“小龙团”又胜一筹。以后,元丰间有“密云龙”,绍兴间有“瑞云翔龙”,大观初年出白茶,宣和年又有“细水芽”、“龙团胜雪”等,这些多有龙字龙纹的皇家专用品名贵一时,皇帝曾用来作赏赐物,但出手吝啬,欧阳修那样的一代名臣在朝为官二十余年亦仅得一饼龙凤团茶,可见其珍罕程度。宋代还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使饮茶的含义又引申开去。到了“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手里,茶艺自然又被大做文章,他亲撰《大观茶论》,鼓吹斗茶之妙,由此,斗茶之风盛极一时,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文人墨客乐此不疲,成为宋代品茗特色。[详细...]

 青白釉碗  耀州窑碗  钧窑小碗
 龙泉窑粉青莲瓣碗  沙边窑青釉碗与匣钵  青白釉盏托
 青白釉水波莲纹渣斗  汝窑盏托  官窑粉青葵式碗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剪纸贴花盏  建窑兔毫盏
 玳瑁盏  油滴盏  定窑盏托
 紫定盏托  定窑白釉瓜棱形壶  哥窑轮花碗
 灰青釉瓷杵  羚羊角茶荷  素色漆盏托
 银执壶  绿釉鸡冠壶  枢府(卵白釉)碗
 建窑黑釉兔毫茶碗  建窑黑釉“曜变”茶碗  吉州窑黑釉贴花瓷碗
 耀州窑青釉六出花瓣瓷碗  耀州窑青釉仰莲纹瓷碗  耀州窑青瓷碗
 耀州窑青釉盏托  汝窑青釉瓷碗  定窑白釉托盏
 定窑白釉银边瓷托盏  钧窑天青釉瓷盏托  定窑白釉龙首瓷汤瓶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耀州窑黑釉瓷汤瓶  饶州窑白釉高托瓷盏
 鎏金银汤瓶  鎏金银荷叶托盏  铜荷花瓣托盏
 鎏金刻梅花纹银碗  素漆碗  素漆托盏
 黄釉托盏、执壶  白瓷壶  耀州窑莲瓣青釉碗

明清茶具

  明、清茶具在人们的观念上已与酒具分开,并且愈加成为审美、收藏之物。
  明、清茶具的丰富多彩,实际上是陶瓷工艺高度发展的反映。
  瓷器的兴盛繁荣当以景德镇为代表。从洪武年之后,明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承担皇家用品及赏赐、外交礼品瓷器的制作,景德镇官窑已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明、清两代瓷器色彩斑斓,造型多样,在历代瓷器中存世最多,对今天的影响也最大。明代釉下彩瓷器有青花、釉里红两类;釉上彩瓷器则有斗彩、三彩、五彩、刻填彩等多种;颜色釉瓷器有白釉、铜红釉、钴蓝釉、青釉、黄釉、矾红釉、孔雀绿釉等。而此时的民窑产品也不乏精品。瓷器工艺上的登峰造极,反过来促使茶艺所追求的品茗境界达到新的高度。以文徵明、唐伯虎为代表的“吴门四家”既钟情于诗文书画,又陶醉于山涧清泉、松壑风声,听琴品茗,使“文士茶”渐趋至精至美的境地。在有些明代青花瓷壶上,以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飘逸的“高士”形象,给人以超然物外之感。
  清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高峰。康熙瓷造型古朴敦厚,釉色温润;雍正瓷轻巧媚丽,多白釉;乾隆瓷造型新颖,制作精致。往后,随着饮茶风俗世俗化,民间茶具生产日见繁荣,内中虽有精品,也有市井味、乡土气。而作为收藏品的古物或精品,虽量少却依旧是爱好者们的雅玩,代表着另一种方向。
  明、清茶具的另一大内容是紫砂。紫砂陶器是我国陶瓷器具中的重要一员,紫砂工艺是我国陶瓷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她与其他陶瓷器相比有许多特点,自成体系,所以往往在陶瓷史上单独成篇。[详细...]

 黄釉托杯  粉彩方壶  泥绘方壶
 甜白僧帽壶  釉里红碗  青花壶
 青花三羊开泰杯  五彩八仙庆寿盅  时大彬乌钢砂壶
 青花盖罐  青花碗  德化窑杯
 犀角雕花卉蟠螭杯  嵌螺钿人物漆碗  青花人物故事图碗
 青花人物盖罐  五彩十二花神杯  珐琅彩绘白玻璃杯
 素三彩螭龙纹把杯  茶叶末釉盖罐  斗彩“五伦”提梁壶
 黄地珐琅彩芝兰寿石图杯  青釉暗花茶叶末釉座描金盖碗  红釉仿朱漆盖碗
 珐琅彩碗  青花釉里红盏托  矾红开光御题诗文壶
 霁红釉盖碗  白玉壶  雕象牙小杯
 酱釉金彩龙纹壶  陈鸣远朱泥壶  陈子畦朱泥壶
 方曾叁紫砂加彩大壶  徐飞龙紫砂彩釉汉方壶  杨彭年紫砂胎梅式锡壶
 御制诗堆泥方壶  紫砂子母暖壶  邵权寅桂花砂壶
 紫砂提梁壶  德化窑白釉贴花瓷杯  德化窑白釉带把八棱瓷杯
 德化窑白釉提梁瓷茶壶和茶杯  康熙铜胎画珐琅方壶  青花六角提梁瓷茶壶
 乾隆青花加彩瓷壶  雍正斗彩“三友图”瓷壶  同治粉彩“燕燕于飞图”瓷壶
 乾隆五彩瓷壶  沉船中发现的青花瓷壶、托碗  紫砂提梁壶
 时大彬款紫砂六方壶  时大彬款紫砂三足壶  时大彬款紫砂三足盖壶
 时大彬款“天香阁”紫砂提梁壶  陈鸣远款紫砂“东陵瓜”壶  紫砂蹲兽钮六方壶
 彭年款曼生铭紫砂扁壶  大亨款束竹八卦紫砂壶  玉麟款紫砂方斗壶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壶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海棠式壶  宜兴胎画珐瑯彩四季花卉盖碗
 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卉盖碗  归复初款锡茶壶  沈存周款锡茶壶
 杨彭年、朱坚合作锡皮紫砂茶壶  朱坚款锡茶壶  紫砂茶叶罐
 紫砂茶叶罐  青花瓷茶叶罐  沈存周款锡茶叶罐
 乾隆茶叶罐及皇室使用的茶籯  藏族黄釉注壶  纳西族酥油茶壶
 纳西族酥油茶桶  白族“三道茶”中“头道茶  白族黑砂陶烤茶罐
 白族砂陶烤茶罐    

近现代茶具

  茶香缭绕。自“茶圣”陆羽著经推广,历经千余年青翠欲滴,滋人心田。时至清末而入民国,茶艺中的文人雅士啜饮情趣渐渐逊色于地域、民族风格相结合的大众化风尚。
  一杯香茗,能使渴者滋润,困者提神,烦者舒解,所以品茗由一种雅文化自然演变为既雅亦俗(通俗)的大众文化。它由家居敬客、聚会共饮发展到茶楼对茗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以茶待客礼俗。
  茶楼、茶肆文化是近、现代茶文化的主角。[详细...]

 石雕茶具  竹制茶具  藏族嵌瓷陶壶
 维吾尔族刻花镂空提梁铜壶  仿供春树瘿壶组  三足带杓茶叶罐
 紫砂八瓣瓜棱形功夫茶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茶文化栏目  进入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