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 是华夏祖先的图腾; 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 是吉祥喜庆的信物; 是精神力量的化身; 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 时代的前进,文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作者的风格,都对龙纹形象及其含义的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丽,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现将历代龙纹代表作作一探述,以求借鉴继承,发扬光大。
彩图1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类型遗址出土蒜头过来陶画“水鸟啄鱼纹”,碳同位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800-6000年。鱼纹为早期的原凤纹。
图1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M45号龙、虎蚌壳摆塑与人的合葬墓,距今6460余年
图2 西水坡第三组蚌塑“人乘龙与奔虎”(摹本)
图3 甘肃武[㈠县傅家门出土5000年前鲵鱼纹彩陶瓶(摹本)
图4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上的距今5000年的C字形玉龙饰(红山文化)
一 新石器时代龙纹
新石器日寸代龙纹属于萌芽时期的原龙纹。原龙纹,系指当时的先民对某些动物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多为变形描绘,间有虚拟组合),而成的形象有所变异的动物纹像,是后世龙 纹的雏形,但都还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形象相似。距今8000年前的查海文化——先红山文化遗址(辽宁阜新)出土的两块残陶片上的浮雕分别是原龙纹的龙体和龙尾。90年代在辽宁兴隆洼发掘了一处七八千年前用石块堆塑成的龙形遗址。彩图1是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蒜头壶,其上的陶画“水乌啄鱼纹”山的鱼,是类似泥鳅一类的变形纹像,与变形的水鸟纹合并成图,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这鱼纹就是早期的原龙纹,鸟纹为早期的原凤纹。碳同位素年代测定距今天6800~6000年。图1所示为1987年发现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M45号的龙、虎蚌壳摆塑与人的合葬墓,距今6460余年,其龙形多数学者认为来自鳄鱼的形象,与后世之龙较为接近,不过仍属于原龙纹。图2是西水坡第三组蚌塑“人乘龙与奔虎”;彩图2是甘肃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年鲵鱼纹彩陶瓶,其 中的龙纹,也属于原龙纹;如图4,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的墨绿色C字形玉龙饰,其玉龙头部和夸张的长发造型与后世龙的龙首很相似,没有龙角、龙脚等;如图5,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首环体玉龙,该玉龙变形设计十分巧妙;彩图3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5000—4800年的龙首玉镯,都属于原龙纹;如图6为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址出土的距今4500—3900年的蟠龙纹彩陶盘,其龙纹为卷曲成圆环状的一头双身蛇身龙纹,仍属于原龙纹。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出现在各类型文化遗址中的原龙纹是多元的。因此,龙的起源是由多元的原龙纹经过了长时间的并行、共存,在夏、商龙纹中延续后,形成了多元归集的商代有角、有脚、有嘴、有鼻眼的龙纹。
彩图2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类型遗址出土蒜头过来陶画“水鸟啄鱼纹”,碳同位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800-6000年。鱼纹为早期的原凤纹。
彩图3 浙江余杭瑶山山出土距今5000-4800年的龙首玉镯(良渚文化)
图5 内蒙占赤峰市巴林右旗出上的猪首环体玉龙(红山文化)
图6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迄今4500~3900年的蟠龙纹彩陶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