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链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小桥流水人家的寻常巷陌,纸墨精妙,开卷自有一种异香的线装书,这些正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不断失落的吴文化碎片。
苏州为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藏书之风享誉海内外,历朝繁衍不衰,至明清已蔚然成风,前后计数百家。私家藏书楼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在历史上,往往是当地一颗人文明珠。虽说经过了时代的风雨,如今这些历劫幸存的私家藏书楼,或者少为人知,或者即将淹没,但是只要加以重视,略作修葺,那么,其间所隐含着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凸现无遗。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说,有一个平凡的真理,他是直到耄耋之年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浙江南浔张静江故居内,大厅抱柱联上悬挂着翁同龢题写的一联,曰:“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苏州私家藏书楼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也传承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因此,它们是吴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苏州城市建筑中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苏州人文面貌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吴文化渗透力和辐射力的体现,对苏州经济文化发展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
一、独特的藏书文化
藏书家都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他们把读书当作汲取精神营养、加深文化底蕴、增进文学修为与功力的必由之路来看待,自然会嗜书如命、爱书成癖了。
私人藏书在达到了相当的数量以后,就应该有便于庋藏和保管图书的处所,于是出现了藏书楼的营建。藏书的地方大都是用楼、斋、室、轩、堂、馆、庐之类的名称,所以人们统称它们叫藏书楼。
文献中对私人构建藏书处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晋,有“石仓藏书”的故事相传。宋代以后,由于雕刻印刷技术的发展,私人藏书的数量剧增,于是专门的藏书楼不断涌现,并且大多有了藏书楼的专名,如南宋史正志的万卷堂。但是宋代藏书楼制度还未发展成熟,许多藏量丰富的藏书家,并未见有关构建藏书楼的记载。另外有些构建了书楼的藏书家,却没有藏书楼名传下来,又如南宋的叶梦得,藏书十余万卷,置之吴兴弁山山屋,建书楼以贮之,但楼名为何则不得而知。发展到明清两代,由于私家藏书文化的深入发展,藏书楼不胜计数,有王献臣的临顿书楼、唐寅的学圃堂,张凤冀的文起堂、文震孟的石经堂、韩崇的宝铁斋,叶昌炽的缘督庐,等等。
网师园
姑苏藏书楼为数众多,深入考察,其中却有“实构”和“虚拟”两种情况。所谓“虚拟”,即虽有藏书楼的专号,而实际上并非真的专构楼堂以庋藏书籍。有的藏书家在自己的居所辟一专室藏书,有的是将书籍藏于书主读书治学的书斋,有的甚至是随居室放置。择其较有代表性者而言,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的春在堂可谓流芳古今的书楼,楼名蕴意隽永,但他的藏书是在自己的居所辟一专室藏书,并无专构的书楼。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