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001.卷一·魏书一002.卷二·魏书二003.卷三·魏书三004.卷四·魏书四005.卷五·魏书五006.卷六·魏书六007.卷七·魏书七008.卷八·魏书八009.卷九·魏书九010.卷十·魏书十011.卷十一·魏书十一012.卷十二·魏书十二013.卷十三·魏书十三014.卷十四·魏书十四015.卷十五·魏书十五016.卷十六·魏书十六017.卷十七·魏书十七018.卷十八·魏书十八019.卷十九·魏书十九020.卷二十·魏书二十021.卷二十一·魏书二十一022.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023.卷二十三·魏书二十三024.卷二十四·魏书二十四025.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026.卷二十六·魏书二十六027.卷二十七·魏书二十七028.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029.卷二十九·魏书二十九030.卷三十·魏书三十031.卷三十一·蜀书一032.卷三十二·蜀书二033.卷三十三·蜀书三
034.卷三十四·蜀书四035.卷三十五·蜀书五036.卷三十六·蜀书六037.卷三十七·蜀书七038.卷三十八·蜀书八039.卷三十九·蜀书九040.卷四十·蜀书十041.卷四十一·蜀书十一042.卷四十二·蜀书十二043.卷四十三·蜀书十三044.卷四十四·蜀书十四045.卷四十五·蜀书十五046.卷四十六·吴书一047.卷四十七·吴书二048.卷四十八·吴书三049.卷四十九·吴书四050.卷五十·吴书五051.卷五十一·吴书六052.卷五十二·吴书七053.卷五十三·吴书八054.卷五十四·吴书九055.卷五十五·吴书十056.卷五十六·吴书十一057.卷五十七·吴书十二058.卷五十八·吴书十三059.卷五十九·吴书十四060.卷六十·吴书十五061.卷六十一·吴书十六062.卷六十二·吴书十七063.卷六十三·吴书十八064.卷六十四·吴书十九065.卷六十五·吴书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