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仍有不少地方把蛇叫做长虫。这有没有根据?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古时候“虫”的概念比现在大得多,它是一切动物的总称,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称为“虫”。就是古代的人,也是“虫”的一种。

  《说文解字》上就说:“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当时世界上的动物就简简单单分作两类,虫和豸,有足的称虫,无足的称豸。

  《尔雅·释虫》开篇总论中说:“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就是说,天上飞的羽虫,地上跑的毛虫,水中游的鳞虫以及两栖动物介(甲)虫,还有没毛没羽没鳞没介的裸虫,都在“虫”的范围之内。

  人,在古代,就是没毛没羽没鳞没介的“裸虫”。《吕氏春秋·览冥》中有“蛟虫死”之句,这里的“虫”就是泛指一切动物。《庄子·应帝王》:“而曾二虫之无知。”这里的“二虫”就是指鸟和鼷鼠,没有昆虫之义。

  《辞源》中说“虫”是泛指所有动物,禽为羽虫,兽为毛虫,龟为甲虫,鱼为鳞虫,人为裸虫。《辞海》里也说,“虫泛指动物”。同时,《辞海》还引用《大戴礼记·曾子大圆》里的话说:“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

  人们常常把世间万物称之为“草木虫鱼”,看样子还是非常确切的。其实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在称呼动物时,依然遗留“虫”的痕迹。比如把老虎称作“大虫”,把蛇称作“长虫”,就连小鸟也称为“虫蚁子”,都是这个道理。

  如今,随着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虫”的范围越来越窄了。除了以上那些动物的称呼外,人们很少再用“虫”称呼昆虫以外的动物了。“虫”已被现在的昆虫所独享,除了部分动物还有“虫”字偏旁外,很多动物连“虫”的痕迹都荡然无存了。

  人,更是与“虫”没有了丝毫关系。至于我们现在仍然把有些不劳而获的人称为“寄生虫”;把遭人鄙夷的人称为“可怜虫”;把随声附和的人称为“应声虫”……那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已经没有一点古代的“虫”意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常识栏目  进入传统文化常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