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食(内容:冬至团圆饭)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征,适于安身静体。“食”是冬至节的重要主题,“补”是冬至节“食”的重要主题。华夏各地的人民,已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冬日保健养生之道,我们如今可以很方便地继承。当今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冬至节日食品也不必拘泥于地域之限,前面提供的各地应景食物,只要有兴趣便可以尝试。
不过,既是作为传统节日的食品,食物的乐趣更多地在吃之外。节日,吃的不仅是味道一家人一起动手,其乐融融,有时还会唤起父母辈的回忆,也许他们会娓娓道来,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一家人合家团圆一起动手做节日食品的场景。完全不必苛求味道的完美、制作的专业,事实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把过节食品做的歪歪扭扭、弄出来的东西或咸或淡,家人相互戏谑玩笑,这本身就是节日的乐趣所在。
3 礼(内容:尊老敬师,赠送鞋袜)
从传统看,冬至日虽有欢乐庆贺的历史,但总体上,“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所以不提倡大操大办、兴师动众。
沿袭古人的拜师习惯是很好的,只是当今的师生关系不那么纯粹了,敬师礼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若提倡在冬至日发扬这一古俗,是否会被新时代“精神”所串味还不好说,所以有心之人可自忖而行。
冬至日古俗送鞋袜献给尊长,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真是一个很有创意和生活情趣的发明。华夏民族的文化涵盖面果然很全,不仅有成人礼中的“首服”情结,足下之重也别有强调。冠礼于青年,寓意“顶天立地,从头开始”;袜履于耋耄,则祈福延年益寿——在中国文化里,其实有很多这样细微的人文关怀,只是需要细细品之。总之,这一小小的,已经被完全遗忘的冬至习俗,应该是这个节日里最温情的节目了。
4 娱(内容:九九歌、消寒图的乐趣)
九九歌和消寒图等冬至娱俗,多蕴涵了迎接冬天盼望春日的意义,先民以饶有趣味的方式表达着对季节变幻的感受,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九九歌作为一种口头的、非歌唱性的歌谣,倒是很适合开发小游戏,或者,开发小孩子的智力。
画消寒图是一种值得继承的民间习俗活动,消寒图虽简单,但趣味性很强,只要用心,完全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有意思的消寒图绘画模式。“晓妆染梅”等特别的绘画方法,更是充满想象力和生活的韵味与情调。
综上各种建议,不妨在心里刻画这么一副图景:冬至日——当然,首先,衷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家能够在这一天实现放假,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过——
冬至前三日,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室外固定一根木杆,两边悬好土炭,使其平衡。三日后再观察倾斜状况。此时,小孩子们一定会求知若渴地望着爸爸妈妈……咳咳,家长们可以很好利用这个教育机会的……
上午,一家前往天坛观看祭天仪式。穿上传统服装,男子可头戴一阳巾(我想应该会比圣诞节的红色尖顶帽好看),女子戴小纸幡与绿珠做的头饰(我小时候要是有这个戴,是肯定不会戴什么荧光头花之类的)……
回家后全家团坐,开饭了,先盛一碗饺子或者汤圆敬献给祖先灵位前,然后大家再动筷。酒饭正酣之时,小孩子们起身,拿出用零钱买好的鞋袜向爷爷奶奶走去,然后各位爷爷奶奶也拿出准备好的饴糖……这时,窗外下起了雪……
冬至诗词欣赏
【冬至夜寄京师诸弟兼怀崔都水 唐 韦应物】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宿杨梅馆 唐 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年代 唐 权德舆】
大明南至庆天正,朔旦圆丘乐七成。
文轨尽同尧历象,斋祠忝备汉公卿。
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
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唐 戎昱】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邯郸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 唐 武元衡】
郊庙祗严祀,斋庄觌上玄。别开金虎观,不离紫微天。
树古长杨接,池清太液连。仲山方补衮,文举自伤年。
风溢铜壶漏,香凝绮阁烟。仍闻白雪唱,流咏满鹍弦。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展墓偶成 宋 杜范】
至日冲寒扫墓墟,凄然一拜一欷嘘。
蓼莪恨与云无际,常棣愁催雪满裾。
误落世尘惊日月,谩牵吏鞅废诗书。
回头更看诸儿侄,门户支撑正要渠。
【冬至感怀 宋 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 宋 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日天庆观朝拜,云日晴丽,遥想郊禋庆成 宋 范成大】
淅淅霜风不满旗,紫烟黄气捧朝曦。
五更贯索埋光後,万里钩陈放仗时。
留滞周南无旧事,布宣汉德有新诗。
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巵。
【至日早雪时郊祀毕壬寅之一 宋 晁说之】
客中至日百怀忘,欣喜遥瞻上帝乡。
雪覆紫坛天意得,风生绛节颂声长。
旧游鵷鹭浑如梦,寂对山河忽若狂。
罪籍半除犹望赦,渔阳遗种被恩光。
【满江红·冬至 宋 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冬至日 宋 苏辙】
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犹有髻珠常照物,坐看心火冷成灰。
酥煎陇坂经年在,柑摘吴江半月来。
官冷无因得官酒,老妻微笑泼新醅。
【奉和圣制冬至 宋 晏殊】
吉序冠三正,民时顺盛成。
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
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
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
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
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冬至祀先有感 宋 赵仲修】
井臼辛勤又一年,仗谁齎恨到重泉。
离骚空纪高阳后,蓝缕过如蚡冒前。
终亦有人分鼠璞,只今无俸置豚肩。
男儿七尺须如戟,独掩蓬蒿扫纸钱。
【水调歌头·冬至 宋 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春从天上来·冬至日 元 王丹桂】
兔走乌奔。竞西没东生,四序潜分。亚岁方迎,万户千门。欢笑共庆良辰。暗推移晷运,正南檐、爱日初新。考丰凶,会银台占候,史笔书云。玄元大哉造化,渐梅蕊飘香,槛竹偷春。坦坦幽人,百福咸臻,默默养浩全真。体冲和妙道,自然理、斡运蒙屯。岁功成,六阴爻始尽,复建阳。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 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撰写:蒹葭从风,天风环珮(溪山琴况) ;绘图:枯枝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