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 元 尹志平《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而多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冬至节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岁时节,与其它传统节日不同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竟然没有渗入大量的,斑驳庞杂的人文典故。冬至节没有太多妙趣横生的传说,几乎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在那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   

  ——题记   

  目录: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  

  岁首之日,冬至如年——冬至的历史流转   

  风物千年,生民百态——冬至的节俗漫谈   

  冬至节复兴方案

  附:冬至诗词欣赏 

  节日名称:冬至节

  节日别名:冬节、亚岁、如正、新正、交冬、贺冬、长至、短至、亚岁、一阳节、消寒节、履长节等

节日时间:今岁冬至节在2006.12.22日

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联合设计,国际在线文化频道独家推出!   

  阴极之至,一阳始生——冬至节的内涵及意义  

  观察和思考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必要技能,尤其在生民之初,他们在严酷的天地间,在惶惶的敬畏中,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四季时令的脚步,好能够顺应四时之变,不误农时采狩,以成万物之用。   

  对于“天地万物”,也就是西方文化中叫做“大自然”的东西,华夏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思考揣摩起来了,不过,在如今西方教育知识体系引导的主流思维方式下,那种曾有的思考系统显然已是我们这些后裔并不熟悉的另一脉气象。虽然,我们的祖先不太关心地球和太阳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但他们却凭藉了——用目前我们能听得懂的现代西方知识释义系统就是——非线性的,系统性的,混沌学的思考方式,得以深刻感悟到天地与人怎么才能更好,更和谐地生存,比如,五行克用、阴阳消长。   

  华夏智慧看起来并不像西方智慧那样充满了求知的效率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它对天象地形,日月寒暑,昼夜幽明,以及天地人和,却有着更为敏锐的悟性。众多古老的华夏传统节日,并不像大多数西方节日那样多来自单纯的人文纪念,溯洄从之,却大都可关联到天象历法与岁时节令。  

  阴阳的概念,有着哲学和天文学的双重意义。深谙此道的华夏先民眼中,节日,首先是顺应天时的一种活动总动员,首先要禋祀天地——祭祀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神主:嗯,您的神示我们接到了,正要执行。随着祭义在华夏生活中的变化,自然神祉的祭祀逐渐让位于人鬼祭,后来衍生出的节日人文气息才逐渐占了上风,节日才逐渐热闹有趣起来。冬至又称“冬节”,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华夏岁时节日,它不像很多传统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渗入了大量斑驳庞杂的人文典故从而变得更富有可观性和文化意义。冬至节没有什么妙趣横生的传说,几乎还保留着这个节日原初状态的单纯节令意义,不过,在那种近乎淡薄的纯净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接近到那节日源头处的深意。   

  冬至日的时间在西历(太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而我们目前沿用的传统的历法(夏历)为太阴历,所以,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的冬至,在夏历中的具体日子不能固定,它和清明这类节日一样,属于传统节日中的“活节”。   

  然而,对于冬至的解释,目前还是用现代西方天文历法解释更容易懂一些——不晓得对于我们是否又是一桩不易觉察的失落。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中国,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  

  切换另一种思维——“冬至” 也称为“至节”,因为它是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岁首之日,冬至如年——冬至的历史流转  

  据《尚书·尧典》载,在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尚书考灵曜》曰:“冬至日,五纬俱起,牵牛初,日月若悬壁,五星若编珠。”冬至最早的天文历法意义非常明确,也很有意义。只是时日遥远,我们已经不清楚具体的至日活动了。   

  殷商的历法是阴阳历,殷历的岁首新年在夏至日,但冬至日依然是个很有意义的日子。至少,在发现的甲骨文中得到了有关于日南至(冬至日)于寰丘上祭祀的记载。当时,“至日”“日南”或“南日”,指的都是冬至日。   

  周历的正月是如今夏历的十一月,冬至日正是周历的新年,“冬至”成为一年之岁首。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其实是合一的。周代礼仪大盛,极重祭祀。《周礼》曰:“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注曰:“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一岁之中,至日祭天是很隆重的。  

  秦汉至魏晋,是我国天文历法系统成熟的时期。汉武帝元封七年,重新测算制定了新历法,即太初历。其中,元旦已和冬至分开。该历在西汉末年经天文学家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蓝本意义的历法。冬至日依然作为历法测算的关键点。  

  尽管新的历法中冬至早已和岁首新年分开,但“冬至”作为重要的节气,在汉代已依然被列为令节,而且相当隆重。《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节日。虽然仅剩冬节,但似乎还保留有周代元旦日的年节气氛。可谓“冬至大如年”,这种说法流传至今。   

  《晋书》记载,除了天子祀天于寰丘,还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在那个时候,冬至日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应该是相当重的,《梁书》和《南史》中都提到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冬至的时候,一个叫作岐的县官将死囚放回家过节,并严肃地告诉他:“某若负信,县令当坐。”这位大人的苦心没有被辜负,那位讲信义的死囚最后“竟如期而反”。   

  唐宋是中国节日文化大发展时期,“冬至”依然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特别是还放假七天以庆贺。按古代的休假制度,一般是十天休沐一次,放假的频度没有我们今天高,但可以在冬至放假七天,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就算不比正旦,也相当我们今天的五一、十一黄金周了。  

  明清时代,冬至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在冬至日设定“冬节”。   

  纵观冬至节的流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在漫漫的岁月流转中,岁时节日但凡失去原有的作用后,大多走向式微、消失的命运,比如寒食节、上巳节。而周代的岁首冬至节,早在汉代就已经明确与元旦分离,为何这份“冬节大如年”的情愫却蔓延至今呢?   

  在过去,没有中央空调没有集中供暖,建筑业也不发达,一般人家还时不时地漏雨夹风。漫漫的严寒已经够折磨人了,还要加上让人绝望的,更加漫漫的长夜。诗人们早就总结出:那黑夜给予的黑色的眼睛,是用来寻找光明的,想想我们条件艰苦的祖先,在寒冷寂寞漫漫长夜中,是怎么望眼欲穿地盼着光明和温暖。不能体会到这点,恐怕不能领略到“冬至一阳生”那种感动。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冬至日的阳气始生,真有点风雨如晦中既见君子的惊喜。这一天的到来,带给了大家继续熬冬的希望。更何况,冬至日还可以作为正式年节的演习和序幕。于是,后来人们还给冬至日起了一些喜气的名字,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有时候冬至前夜也被隆重起来,称为“冬至夜”。有些地方有冬至夜里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风俗。   

  随着时代的变革,在诸多因素下,冬至节习俗同大多数传统佳节一样迅速地萎缩、变异和淡化了。大多数人心中,对冬至里日头状况的关心还不及一盘饺子,似乎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有着这样的公式:冬至=饺子。至于那些“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的有趣古谚,又有几人还记得呢?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节日栏目  进入民俗专题 进入节日·习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