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节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而发式及其装饰尤为显著。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
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辛亥革命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民风民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的发式妆饰也随之变化和开放。
民国初年,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朝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浏海”。
前浏海:出自于古代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为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辛亥革命以后,时兴剪发。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经沿海几个通商口岸传入国内,一时间,人们的发式妆饰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由一少部分达官贵人为代表的追求西方烫发而产生了时髦发式,由传统的挽髻向简洁的方向过渡演变。
建国时期,人们受政治影响,发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男士发型兴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而女士的三齐发型也相继诞生。
60年代,由于我国的经济还很落后,发式一直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转变。
70年代后,上海和全国各大城市开始兴起烫发。使中国的发式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时尚发形由此时产生了。
影响最大的是吹发,男士吹发三七、四六、中分、老板头(沈阳勒子头)、女人吹晚装、高刘海、菊花头、烫爆炸式、剪长碎发,一时间,发廊群起,人们的情绪高涨。
中国的美发进入了演变、改革、繁荣的时期。之后随着西方的影响,染发也再度兴起,开始流行黄色(漂染头发)。
进入2000年,受西方影响,烫发、染发更加盛行。标榜教育机构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通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的知识教育推动了中国发型美容艺术的发展。
但是,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国情不同、种族不同、人体特征不同,就该有区别于西方而适合于我们国情的新发型。
纵观中国发饰文化发展史,发式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各种发式无不深受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的影响。
发式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形象水平。因此,发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始终反映着社会的交替,进步与繁荣。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先 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
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春秋战国时期所流传至今的有玉雕人形所展示的垂髻。湖南长沙陈山大队楚墓中出土的帛画中描绘了梳椎髻的楚国妇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玉人,塑造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的商代人物。洛阳金村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则梳理着分垂两边的双辫。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石人,蓄长发,并将发梢拧在一起后而盘至头顶,再戴上帽箍。这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较为流行的一种发石妆饰,且商代以后的部分史料亦反映出当时所流行的帽箍已经出现了装饰品和装饰纹样。这就足以说明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带有强烈的装饰性,并进一步侧重于装饰性,成为一种发式妆饰品。
据考证:远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发器”来梳理头发,其功能与当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历经战乱,终于达到了“六王毕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综合各国文化,化异为同,为今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汉承秦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体制,废除了秦末的苛政,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昌盛得景象,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和提高。
汉王朝的政治进步、经济繁荣又促进了与外国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社会风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也日趋提高,发式妆饰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宫廷贵族的发式妆饰则更是奢侈,华丽。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开始在贵族女子中盛行。鬟意为环形发髻、九鬟之意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髻之名则来自于神话传说,汉武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其美艳超群。故这种美与仙所结合的产物,自然为当时的贵妇所青睐,奉之为高贵华丽的发式之一。
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古人描绘此种发髻既有妩媚之色,又具娇柔之态。其式样如同骑马坠落之态,故名之坠马髻。这是当时最具特色,且历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发式。自汉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历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们在西安任家坡西汉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彩绘木俑上就能见到汉坠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种发式形近垂云髻,始于汉代。在髻尾留髾或结辫式,并加装饰带。梳分髾髻行走时,左右晃动,上下跳跃加之于装饰带似锦上添花,确实活泼可爱。现时一般认为此发式可能是受少数民族辫发的影响,并佩上装饰带来进一步强调该发式的个性美。
在同一时期,与发式相配套的各种妆饰也开始流行开来。“步摇”乃是一种附在簪钗上的装饰物。《拜名》:“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汉代石刻及帛画中一睹其风采。“步摇”一经出现就风行开来,直至唐代贵妇仍偏爱将步摇作美发的装饰物,而且其华丽程度大有发展。
“巾帼”是当时的另一类型装饰物,是用假发编制成为形似发髻的头套。使用时只需直接将其套在头上即可。现今从广州市郊东汉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见到“巾帼”。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