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屦:有麻屦、葛屦、皮屦等。麻屦最常用,以麻绳编成,编时边编边砸,使之结实。葛屦穿于夏天,皮屦穿于冬天。皮屦即早期皮鞋,另有革履、韦履之称。少数民族的皮鞋称鞮。《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络鞮即鞾(靴),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而传入中原。约自汉代以后,履取代屦,成了鞋的通称;自宋代,鞵又取代履成为总称。
②舄:屦的别名。有单底为屦,木制复底的叫舄之别。复舄是帝王大臣祭祀时专用的鞋,故又称达屦。新石器时代( 约1万年前-约4千年前 )中国的先民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的称谓很多,有屦、履、舄等。其中以舄最为显贵。
③?:又称亐。是一种草编的鞋,常称芒,被劳动者穿用。
④屐:即木屐。一种为平底木屐,一种为底下设齿木屐。此外,屐曾引申为鞋的泛称,如草屐、锦屐、帛屐等。
⑤靸:即拖鞋。深头、平底无跟。初以皮制,属韦履的一种;秦代始以蒲草制作,并称靸鞵。
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绚,即后来的靴子,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多年前的皮绚。
古鞋的种类以对材料来分,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布鞋成的鞋。
自商周时期起,鞋的穿着均有制度。如汉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屦,出门则穿屐。至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样略异,女子流行软底透空锦靿靴。宋元基本沿用唐代的鞋,但款式品种增多。明代官员着靴或云头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双梁鞋,庶民百姓则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缝靴,缠足妇女穿以樟木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帮外边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帮里边的叫“里高底”)。清代,皇帝上朝时穿方头朝靴,官吏公服为黑缎靴,武弁穿快靴(称“爬山虎”),高级官员多穿牙缝靴。鞋头逐渐由方变尖。鞋的名称有云头、镶嵌、双梁、单梁等。贵族旗人女子穿花盆底鞋。此外还有室内穿的拖鞋、雨天的钉靴、冰上用的冰鞋。
近代,中国人多穿布鞋;皮鞋初为上层人士着西装、军服时穿用,后来穿者增多;胶鞋随体育运动的兴起而流行。20世纪初,中国有了初具规模的制鞋工业,生产皮鞋、布鞋和胶鞋;50年代后,逐步形成皮、布、胶、塑为主要材料的制鞋工业体系。
世界各国的鞋中,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牛皮凉鞋,为现存最古老的鞋。在埃及还发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用纸莎草编结的鞋。中世纪欧洲曾流行软鞋、凉鞋和简单的长统靴,贫困的人则多穿木鞋;阿拉伯人用优质皮革制鞋。直至近代,大多数鞋仍由家庭制作。
中国古代各朝鞋子的历史——
上古时期,鞋履制度没有形成,足上之物是随着织物原料的出现,衣裳问世而相继形成的。《世本》中记载:“于则(皇帝臣)作屝履。草曰屝,麻曰履”。《释名》中记载“齐人谓韦履曰屝。屝,皮也,以皮作之”。说明古代鞋初起的原料是草、麻和皮等,而且,式样颇为简陋。
早在仰韶文化的时期,我国人民已在着屦、履了,当时男女鞋饰没有明显的差别。
到殷商时。初步建立了礼制,已有各种鞋履,可说皮、绵、布、草俱全。据《实录》中说:“夏商舄履皆以皮为之。”从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长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证明。其靴长12.7cm,宽9.4cm。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细皮缝制而成。自靴底至靴腰最上部约19.5cm,靴尖上翘,并在其上及跟、靴内外两侧各附一铜扣饰。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服装体系。
商代贵族,腹下佩*或韦靴。脚穿翘头船式样的翘尖鞋,面商代武士穿的则是薄底翘消耗皮履。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见已着履,并有鞋翘。其实,在殷商时,人们已熟悉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物和纺织物已普遍流行。当时在贵族阶层中,除穿皮履外,并且普遍地穿着各种麻鞋和丝鞋了。
(战国青铜战靴)
周代,在夏商礼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完善了礼制,在服饰制度上更加完备。当时从天子以至卿士,服饰各有等差,并且还专门设“司服”一职,掌管服饰的实施。鞋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中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在周代,皮制鞋履已经流行。建国后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一双用皮缝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皮鞋。采用经过简单鞣制的皮革作帮底,并以皮线手工缝制而成。鞋面由前盖、前尖、后尾三块皮革部件组成。鞋头呈方型。款式为无带的套式。另外一双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鲁克古墓出土的西周革靴,全系革制成,鞋形清晰美观,鞋头有皱纹,全鞋经过仔细搭配缝制而成。这说明当时制鞋设计工艺已具较高水平。
周代已有“毡靴”之称。《周礼·天官·掌皮》载:“共其毛为粘,以待邦事。”毡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区一种用羊毛毡制成的长筒靴子,保温性强。踏在地上既轻便又暖和。为了防寒,当时还有一种靴式独特的连腿皮靴。此靴出土于吐鲁番腹地苏贝希战国古墓。全靴为皮质,呈高筒形。它紧紧套在毛织布裤上,与膝裤、裤装、鞋履构连成一体的形式,既利保暖,又结实耐用,还可涉水。
舄,始于商周。是一种复底的鞋子。鞋底通用双层,上层用皮、葛为面,下层用木。通常用于祭祀、朝会。男女均可穿着,所用颜色略有差别,大抵与冠服相配,为王(后)及诸侯所穿。南北朝曾改用双层皮底,至隋恢复其旧。唐宋元明历代因袭。至清,祭祀用靴,其制逐废。
(舄)
我国鞋履的第一次改革: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它变舄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战国时,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用以装备军队。由于采用了胡人短衣、着裤、马靴的服制,逐渐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从此,皮靴便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的一部分,并一直沿用今天。
闻名于世的楼兰女尸脚上有一双羊皮靴,靴统高20余厘米,前面开口,靴内微黄的羊皮依稀可辨,整双靴子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件组合而成,基本上符合今天帮底分件的要求。据专家考证,距今确切年代为3880±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年代最为久远的靴子,故有“世界第一靴”的美称。
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大约到了隋唐之时,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这种称法一直沿续到现在。
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
西汉青丝履
“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毛巾”——杜甫《大云寺赞公房》。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青丝履,履面用棕缕编织而成,平纹织法,纬线较粗,履底用麻线编织,平纺,浅绛紫色,履帮为穴字纹组织,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别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女足差别而不大,有许多鞋式是通用的,种类有履、屐、靴等。一般鞋的前端织有双兽纹饰,配色和谐,鞋式优美。
履有皮履、丝履、麻履、锦履等。凡娶妇之家先下丝鞋为礼。鞋子的形式晋有风头履、聚云履、五杂履、鸠头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风履、笏头履、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饰定名。其中各种履不一定都是妇女所穿,如风头、立风、五色云霞、玉华飞头等属妇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履头高耸,顶端为花朵形,还饰以织文,使之增加了几分色彩,履底较厚,是人体显得修长。还有加以锈纹的履,例如陆机《织女怨》有“足蹑刺绣之履”;梁时沈约有“锦履并花纹”。
《太平御览》卷六九八引《晋书》:“石勒击刘曜,使人着铁屐施钉登城。”这种铁屐多用于武士,着之以便攀登行军。吉林集安洞沟第12号墓壁画所绘披甲武士,足部即穿有铁屐.与木屐不同的是,铁屐的屐底不用屐齿,而施以钉。
这种铁屐在考古发掘中还有发现,如吉林吉安高句丽墓出土一件,以铜楹为木扁,表面鎏金,周缘折起,上有可供穿绳系带的小孔若干,底部铆有方柱形鎏金铜钉.后世则将此称之为“钉鞋”。清赵翼《陔余丛书》:“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间多用钉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北齐时,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谡屐,指有木齿的鞋,它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如《世说新语·忿捐》记晋人王述性情急躁,用餐时以筷子戳刺鸡蛋,刺之未破,便大怒掷地,鸡蛋圆转不止,王述便“下地,以屐齿碾之。”这是晋人家居着屐的一个例证。《晋书·谢安传》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谢)玄等既破(苻) 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说的是淝水之战期间,东晋宰相谢安,亲任征讨大都督,指挥战事,令其侄谢玄率兵迎敌,自己却在住所与人下棋。突有前方驿书送至,报告其侄获胜消息,谢安不为所动,依然与棋友对弈,表现出持重沉稳的大将风度。直到棋局结束,返身回房,再也按捺不住激动之情,过门槛时竟忘了抬脚,以至将屐齿折断。这也是晋人家居穿屐的实例。
这个时期的木屐形制也富有变化。如晋干宝《搜神记》称:“初作屐者,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妇人皆方头屐,与男无异。”
(魏晋高底靴)
《南史》中说宋武帝刘裕“性尤简易,尝著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内左右逍遥。”在各种鞋履中,屐的构造比较特别,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古时称之为“木扁”。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南朝无名氏《提搦歌》:“黄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系两头系。”就指屐上的绳带而言。三是屐齿,均装在木扁下,其开头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屐齿的装法不尽相同:简单者以铁钉固定;考究者则用木榫联接,其具体作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用明榫,制作时先在木扁上凿以穿透的孔眼,装配时使屐齿上端的木榫穿过底板,再用竹钉或铁钉从侧面固定;因从屐板表面能看到榫头,故称 “露卯”。与此相对,还有一种联接方法:开孔时不将底板凿穿,做成暗榫。由于在表面看不到榫头,故意称"阴卯.晋书·五行志》中即记载有这方面情况:“旧为屐者,齿皆达木扁上,名曰“露卯”。太元中忽不彻,名曰‘阴卯’。”后来发生了袁悦之之乱,人们将暗榫之屐附会为乱世之征(因“阴卯”与“阴谋”谐音),故废弃之。
另外木屐在东汉出现,至此期非常盛行,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是如此,妇女也可穿着。屐为木质,以带系缚在脚上。屐下有齿,前后各一。有的是用整块木头砍削而成,屐齿和屐身为一整体;有的屐齿是另外安上去的;还有一种活动的屐齿,适于走山路,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据说为南朝谢灵运所创,俗称“谢公屐”,或称“登山屐”。男女均可穿着,最初男女屐式不完全一样,女屐圆头,男屐方头,到西晋中期,女屐也变成方头,不再有区别。
东晋织成履 :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 沈约诗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北区出土。履底用麻线编织,其它部分用红、黑、黄、蓝等九种色丝,按履的成型,编织花边和“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长”汉体铭文,由中心向两边对称排列,每句各织两遍。鞋尖织有变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
唐代的履先后出现了高头履、平头履、小头云形履、花形履等名目繁多的样式。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唐代草履的编织技术已很精湛,纤如绫殷。
“履”即现在的“鞋”,周朝冕服制完备之时,即穿着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当时称“舄”,经历代至南北朝时演变为“高齿履”,隋朝时叫“笏头履”,唐代时称“高墙履”,中国古时,衣装样式长大,须以履头勾住衣裙的下摆,才能缓步前行。鞋头高耸式样的“履”、宽衣博带是中国古代贵族闲适生活的极好实证。
“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唐.李白《对酒》
锦靴,亦名锦履。以彩锦制成的鞋,其质较厚,外表美观,穿着轻便,多用于妇女。北朝以后较为常见,于唐尤为盛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