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景点
仙鹤寺
――伊斯兰教东传的见证 仙鹤寺,在今市区汶河中路西侧,又名礼拜寺,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伊斯兰教四大名寺之一。此寺是扬州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乃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来扬州传教时所建。后在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经阿拉伯传教士哈三重建,以后曾多次重修。今扬州伊斯兰教协会设在这里。 仙鹤寺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我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与杭州凤凰寺、广州怀圣寺、泉州麒麟寺齐名,并称我国四大清真寺院。个园的主体建筑,是园北的一列长楼。楼广七楹,横贯东西,把两座一具北方之雄,一具南方之秀的假山和谐地连为一体。一楼抱两山,因名"抱山楼"。楼下有平台,有山石,珍卉丛生,随候异色。楼上有长廊,徐步行廊上,环观园中景物,参差错落,高下相间,隔水有屋宇相峙,两侧有亭台峨立,似尽南昌未尽,余味无穷。楼前悬一巨匾,题"壶天自春"四字,两旁抱柱,悬扬州当代书画名家李圣和女士撰书一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在烟岚。"园内的其他建筑物,有宜雨轩、桂花厅、佳秋阁、清漪亭、觅句廊、透风漏月等,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布置有序,为园内假山助胜增趣,各具匠心。
高名寺位于邗江县三汊河口,是驰名中外的扬州八大刹之一。它与四川文殊院、宝光寺和镇江金山寺,合称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康熙和乾隆皇帝南巡,屡次在这里驻跸。近代高名寺以规矩清严,在中外佛教徒,尤其是东南亚一带佛教徒中,享有极高地声誉。
普哈丁墓
俗名回回堂、"巴巴窑",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逸、古运河东岸岗上。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 普哈丁墓园,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记叙了普哈丁在我国传教的情况。 墓园坐东朝西,墓亭为阿拉伯制式。正门临河,门额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署"乾隆丙辰重建"。门厅3楹南侧,为清真寺,面东南楹。沿石阶抵"天方矩矱"墓域门厅,厅3楹为四角攒尖顶。庭院中,有北轩、东轩各3楹。北轩附近建南北相对墓亭两座。亭后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墓亭东北植有700多年树龄的银杏1株,老干虬枝,姿态奇特。
整个墓园建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东郊公园。此外墓园里还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文墓碑。
四望亭
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遗迹 四望亭位于西门街与汶河北路交叉口。原是明代江都县学的"文硅楼",创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94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名曰"魁星楼"。四望亭是一座八面三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在楼的底层,于东西南北四面辟有拱门,每面与街道相连,成了"过街亭子"。在楼的二三两层,周以窗栏格扇,建作挑角飞檐,计有80面格层扇和24个挑角,造型挺拔而空灵,每设有楼梯,拾级而上,推窗四眺,远近街景,历历在目。 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太平军三下扬州期间,曾经用四望亭作望台,监视驻扎在城外的清军动静。发现敌情,则在台上吹角为号。在与清军战斗的时刻,则在此击鼓助威,因而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指清军)。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由此可见,这座古代建筑,已由县学文庙"魁星楼",成为太平天国留在扬州的重要革命遗迹,现已列入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
――扬州府学的魁楼 文昌阁,俗称文昌楼,位于扬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为:"文昌阁"。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文庙建筑,已陆续圮毁,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文昌阁现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
――扬州最早的佛教名刹 天宁寺(在今城北天宁寺门外)。相传寺的前身,乃东晋时期谢安的别墅。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 易名"天宁寺"。天宁寺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不仅是康熙帝南下的巡幸地,乾隆帝南巡时的行宫所在,而且是曹寅受命设局刊刻《全唐诗》,纂修《佩文韵府》的场所,与曹雪芹的家事有紧密联系,成为国内外红学家所瞩目的重要遗迹。而今天宁寺已修葺一新。殿宇巍峨,规模宏大,甚为壮观,已辟为扬州博物馆新址。
扬州博物馆
位于扬州市盐阜西路的扬州博物馆,是典藏扬州这个中国古代重要商业都会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原址在目前的史公祠,后搬进现在的天宁寺内。 在天宁寺这座古建筑中,博物馆收藏三万多件精采文物,藏品特点与扬州历史息息相关,较为重要的汉代漆器、玉器、铜器、陶器、中晚唐的瓷器以及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清代书画等。 扬州博物馆的馆藏重点之一是清代书画,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扬州八怪的两百多幅书画作品。扬州八怪是当时书坛上一批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画家,他们以造化为师,不因循前人旧法,为中国文人画开创一片新天地;同时也由于八怪多数以卖书画维生,于是,"他们得把市民的审美习惯注入画中,把文人画人世间象牙塔中释放出来"。 在扬州博物馆众多的文物藏品中,扬州本地出土和传世的古代陶瓷,都颇具特色。近二十年来,在城市遗址和郊区墓葬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和标本,种类丰富,窖口齐全;其中有中国产的阿拉伯文扁壶、唐青花瓷、朝鲜半岛的高丽青瓷和西亚产的缘釉陶壶,引起了国际陶瓷界的高度重视。特别的是,大批唐、宋、元时的外销瓷器如长沙窖、越窖、寿州窖、巩县窖、邢窖、定窖、景德镇窖、龙泉窖、建窖、吉州窖等的出土,证实了古代扬州不仅是繁荣的商业都会,而且是传统的陶瓷市场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 另外,玉器及金属工艺品也是博物馆收藏的一部分。此馆收藏的辟邪玉壶,造型以一辟邪作跪坐状,中部镂空,头顶开圆口,上置球钮银盖。此壶材质为新疆和阗白玉,辟邪身刻细圆圈纹、羽毛纹和毛纹。此玉壶造型奇异,工艺精湛,采用圆雕、镂空、浮雕、阴线细刻手法于一体,是一件稀世珍品。
马可波罗纪念馆
二分明月楼
以著名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得名的扬州二分明月楼。建于清代中叶,其主先为员氏、后为盐商贾颂平。园中有山林一区、长楼7间, 楼上悬清代钱咏书题"二分明月楼"匾额。楼栏虚设,作美人靠;楼顶飞檐翘角,取势空灵。园东有黄石假山,拾级登东阁全园有山有水,然水意涵蓄,达到了眼无神有的境界,实乃扬州"旱园水做"的私家园林上乘之品。 步入园门,有一平廊。廊壁,六方古朴的砖刻。刻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寄维扬故人"(张乔)"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忆扬州"(徐凝)等于其上,使人顿感到一股维扬诗情扑面而来,与园内的画意相得益彰。平廊中建一亭,集金农墨迹"伴月",悬横匾;亭柱挂一联:"留云笼竹叶,邀月伴梅花"。廊尽接爬廊循之可登楼。楼悬"迎月"匾额,乃迎月楼。楼前一联:"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迎月楼迎东而立,是原"财神楼"改建。戏言之,这一改倒为扬州园林抹去了一缕铜臭,增添了几丝月香。 96年恢复的二分明月楼焕然一新,甚是壮观。坐北朝南的七间长楼,雄踞挺拔,气宇轩昂。虽原钱咏题书匾额已荡然无存,但今集其墨迹的"二分明月楼"匾额仍是势态盈然。虚设之楼栏及美人靠亦春姿再现,俯看园景,仰视月辉,把酒临风,神怡心旷。楼东南黄石假山扑朔迷离。名楼佳境,确似楼前集吴让之墨迹楹联所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原"大仙楼"改建的"夕照楼",在黄石假山南侧,楼3间,面西而立,故名夕照", 悬集郑板桥墨迹"夕照"匾额。楼上东墙,设计者匠心别运,以雕花隔扇贴之令人深幽莫测。楼底层开敞,内置黄石贴壁假山、"曲水流觞水池。敞厅前是露台,设有黄石棋桌、坐凳。不有一口古井,圆形青石井阑上绳痕深刻,"道光七年杏月旧物长年废弃一边,据说后来被农夫偷偷运回家中砌了猪圈,巧被发现,几经周折,方才完壁归赵。 梅溪吟榭在园之角,造型新颖,呈扇面状,上挂一联:"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 至于园中新设的水池,是否有悖于"旱园水做"的风格,使涵蓄变得直露,尚有待研讨。不过,"水"与"月"最有亲缘,在以赏月为特色的二分明月楼前加座水池,对游人来说倒也趣味凭添。至于池上建起的月牙桥,对游人来说倒也趣味凭添。至于池上建起的月牙桥,则在色彩斑澜的扬州各式桥中别具一格,其娇小秀媚让人怜爱之至特别是两片新月形的桥栏,倒映水中,宛若一轮满月。而且,水池周围的二分明月楼、迎月楼、夕照楼、梅溪吟榭伴月亭、长廊、假山、花木,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然而,在亭台楼阁美景佳物之中,尤为突出的是,各式各样多彩多姿的月亮桥、月亮门、月亮窗,使这座小巧玲珑的园林紧扣一个"月"字,给人领略不尽的月光月色月姿月影月情月意。
荷花池
荷花池公园位于扬州城西南,面积127亩,其中水面约73亩,原名南池,砚池,因池中广植荷花而俗称"荷花池"。园内曾有明、清名园--影园、九峰园及"砚池染翰"等名胜古迹。现有九峰园、砚池染翰、临池亭、玉玲珑馆、一片南湖、清涟桥等多处景区,另设有游泳池、儿童游乐场等游乐场所。
史公祠
三绝碑陈列于扬州史公祠后梅花岭畔方亭中。原在市区古禅智寺(今上方寺)内,寺已不存,现扬州博物馆收藏。原碑为唐代镌刻,早毁。现碑为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上刻吴道子画宝志公像、颜真卿书、李太白赞,因称"三绝"。碑下题跋为明人所刻。碑额上刻隶书"三绝碑"三字。
隋炀帝陵
文峰塔
在古运河东岸(又称宝塔湾),文峰寺内。明万历十年(1582),由僧人镇存卖武募建,知府虞德萧与御史邵公赞助。兵部侍郎王世贞撰《文峰塔记》志之。咸丰三(1853)寺毁,塔仅存砖心。后由当地僧人集大江南北各住持募资建复。该塔为砖木结构,上级八面。塔基为石砌须弥座。塔脚立一刻:古运河、三字碑。今文峰寺已辟为公园,对外开放。
小盘谷
小盘谷现在成了高雅的招待所小盘谷在城南丁家湾大树巷内,原来是清代两江总督周馥家的园子。因为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小盘谷。现在,小盘谷成了扬州市的一处招待所。在这里住宿,白天可以享受园林之乐,晚间可得赏月之趣,清幽恬静,令人陶然。不在这里住宿的人,也可以入内参观。 小盘谷在扬州园林中有独到之处与个园、何园相比,小盘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即小见大。水池、山石和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咫尺天涯,耐人寻味,这是其他园子所不能相比的。 小盘谷也分东西两部分小盘谷占地不大,也用一道花墙将园子分隔成两个庭院。墙内山池,墙外花木。一边是人工精心构造的琼楼阆苑,一边是绿叶扶疏的自然景色,其间有月洞相通,似隔非隔,而一幽一旷,一密一疏,一文一朴,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这也是扬州造园艺术中高超的一手。九狮图山小盘谷中的湖石假山,临日兀立,高险磅礴,过去一直以"九狮图山"相称。据说,"积雪时,九狮之状毕现",实际上狮形并不明显。所谓狮形,当从意境和气势上去体味,才能得其"神似"。九狮图山玲珑瑰伟,山上峰峦重叠,狭路逶迤,山下悬崖幽壑,流水淙淙。山洞害朗清幽,设有棋桌。山顶平地如盘,筑有风亭。坐亭中左顾石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掇步" 小盘谷中有山有水,有曲尺形花厅,有水阁凉亭,有水上石梁(桥),布局紧凑。在山洞北口与东仙陡峭的石壁之间,名叫"水云深处"。这里水面上没有架桥,而是以相互连缀的石块供游人行走。以石代桥,称为"撰步",也称作"步石",《扬州画航录》上则称之为"约略"。出山洞,步"约略",过石壁,增添了不少烟水野渡的趣味。 小盘谷宜静观 园林专家认为,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小盘谷即宜静观:或待清风于水阁,或数游鱼于槛前;或逍遥于山顶,或徜徉于回廊;或闲敲棋子,或倚楼纳凉。如此,方能领略到小盘谷的佳妙之处。
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清代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明代的楠木大殿,今辟为主展厅,展示十八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八怪"因此孕育而生。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八怪"书画及扬州书 画家代表作,供游客品赏。还有金农寄居室复原陈列,展现"八怪"书画创作生活的历史氛围。馆内保存有 千年古树,增设了假山水池,绿草如茵,洁净清幽,是扬州独具特色的参观游览景点。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