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丝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唐)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 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 解琬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涘字
(唐) 岑羲

重九开科历,千龄逢圣纪。
爰豫瞩秦垌,升高临灞涘。
玉醴浮仙菊,琼筵荐芳芷。
一闻帝舜歌,欢娱良未已。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
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节日栏目  进入节日·习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