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嘉话录》中记载:唐人袁师德是给事中袁高之子,九日出门作客,有人让他吃糕,他却推辞不吃,后来人们才知道他为避父讳,因「糕」与「高」同音,故不忍心吃糕。这与唐代大诗人李贺避其父李晋之名讳,而不敢去考进士(进与晋同音)一样可笑。《野客丛谈》及邵博《闻见后录》中又记载了另一则重阳食糕的趣闻:

  刘梦得作九日诗,想用「糕」字,由于思路受六经的严格束缚,认为六经无糕字的典故,所以不敢用。但是宋子京却不以为然,并且就幽他一默说:「刘郎不肯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合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干淳岁时记》还记载一种特殊的重阳节日食品,「以苏子微渍梅卤,杂和蔗霜、梨、橙、玉榴小棵,名曰『春兰秋菊』。」可见当时食品之精细。到了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赏菊并饮菊花酒

  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相传喝菊花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所以郭元振有诗曰:「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提到:「酒能袪百虑,菊能制颓令。」

  在历史上,旷达不羁、傲视世俗的魏晋文人对重阳节尤其青睐。因此,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

  有一年重阳佳节,他(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突破间酒瘾大发,但遗憾的是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一看,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重九正值秋天,菊花盛开,而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可见赏菊风气的盛行。如王维「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李欣「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避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刘十八东堂集),由此可见,唐代简直是没有了菊花就不能过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如果说唐代没有菊花就不能过重阳,那么,宋代的重阳节就完全可称为赏菊节或菊花节了。菊花不仅它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它的傲然刚强的气质更令人折腰,所以,有人认为菊花是中国的国花,我国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甚至连黄巢都曾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的咏菊诗,以咏菊抒发其胸中之情。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当时每年照例,皇宫禁中与达官显贵之家都在这时候观赏菊花;一般平民人家也要购买一两株菊花玩赏。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宋代重阳咏菊花词也是汗牛充栋,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节日栏目  进入节日·习俗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