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
据说,早在夏朝时其实就是以现在农历一月为第一个月(夏代的历法建寅,以孟春之月,即现在农历的正月为岁首);商朝则规定12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商代建丑,以季年之月,即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为岁首)为正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周代建子,以仲年之月,即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代改用颛顼历,以建亥盂冬之月,即今农历的十月为岁首)。 这些都记载於公元前二世纪的大学者伏生所着的《尚书大传》:「夏以十三月(寅)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丑)为正,色尚白,一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子)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十一月在古代是代表十二地支中的子月,十二月代表丑月,而十月则代表子月之前的亥月,故才有以上我所指的建子建丑建寅之意。 又於《宋书》卷14《志第四礼一》载秦汉之间正月之时间:「胡氏又引秦人以亥为正,不改时月为证,则不然。汉书高帝纪,春正月註,师古曰,凡此诸月号皆太初正历之后,记事者追改之,非当时本称也。以十月为岁首,即谓十月为正月。今此真正月,当时谓之四月耳。他皆类此。叔孙通传,诸侯羣臣朝十月。师古曰,汉时尚以十月为正月,故行朝岁之礼。」即说秦至汉初之时是以十月为岁首。 其实於汉朝之前,每一次改朝换代,帝王易姓,天子为了表示“受命於天”,就要“改正朔,易眼色。”赵之珩说,这几代王朝就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改朝换代后,既然他们作了皇帝,居了正位,一年12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因此每个朝代每改正-次月份顺序,都把改历法后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 到汉初仍沿用秦代颛顼历,以今之九月为一年之终,以十月为一年之始。因而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如汉高祖七年(公无前200年),长乐宫落成,适逢新年,朝内文武大臣首次行朝岁之礼,就是十月一日进行的。 直到汉武帝时,由於以前的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武帝命司马迁、邓平等人改《颛顼历》而另作《太初历》,才恢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所以至今民间把农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从此以后(除王莽新朝和魏明帝时曾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时曾一度改用周正,为时都很短暂),一直沿用到现在(即是我们现在的年初一作新年第一天是按照夏历的)。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但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 赵之珩解释说,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此外又有载为 避嬴政而讳改称正月为端月。历史上一月还有多个称呼,如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可讲多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