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枢(1257~1302),字伯机,号渔阳、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寄直老人等,渔阳人。他曾任江浙行省都事,后官至太常寺典簿,人称鲜于太常。与赵孟頫等人过从甚密,以书法与赵氏并称于世。从他的传世作品可以看出,其书当从学唐人书法人手,主要师法欧阳询。另外因与赵孟頫等人曾共同倡导复求古法,并收集和临学古代的书法作品,故多少受到赵书的影响,并与赵书一起形成某些共同的时代风格。他善诗词,工书画,并精于鉴赏,这也是鲜于枢成为高水平书法家的重要条件之一。 鲜于枢的书法作品较多,传世墨迹约有40件,多为行草书,楷书较少。《老子道德经》和《御史箴》分别为中楷及大楷书。前作精心刻意,书法紧健处兼有欧阳询、虞世南遗法;而在通 篇谨严中又有一些姿致笔法,则是受李邕的影响。后作则面貌迥殊,有些字的结法、笔画类似黄庭坚,但其主体更显示出赵书的影响。大字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大字草书《石鼓歌》、《杜诗魏将军歌》等,是鲜于氏行草书的代表作。其书行距较疏,书势雄逸健拔,笔法则圆润骨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从他的行草书作喜书唐诗来看,他的书法也是倾向唐人的,著名的唐高闲《草书千文》曾为其收藏,唐人草书对他当有较深的影响。 鲜于枢极力反对宋人书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复古的艺术主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以舒缓的用笔写出纵逸形态的黄庭坚狂草的不欣赏,或者是不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唐人书法的气势,并为赵孟頫等人所推赞。但他的书法缺乏艺术的蕴藉,不如赵孟顺中晚年虽专致于二王书法,但也有秀润雅致的一面。所以鲜于枢尽管曾以书名一世,其后传者却寥寥,传世书法作品不及赵孟頫那样丰富,真伪情况也不像赵书那样复杂。
鲜于枢的书法作品较多,传世墨迹约有40件,多为行草书,楷书较少。《老子道德经》和《御史箴》分别为中楷及大楷书。前作精心刻意,书法紧健处兼有欧阳询、虞世南遗法;而在通 篇谨严中又有一些姿致笔法,则是受李邕的影响。后作则面貌迥殊,有些字的结法、笔画类似黄庭坚,但其主体更显示出赵书的影响。大字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大字草书《石鼓歌》、《杜诗魏将军歌》等,是鲜于氏行草书的代表作。其书行距较疏,书势雄逸健拔,笔法则圆润骨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从他的行草书作喜书唐诗来看,他的书法也是倾向唐人的,著名的唐高闲《草书千文》曾为其收藏,唐人草书对他当有较深的影响。
鲜于枢极力反对宋人书法,这一方面是出于复古的艺术主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对以舒缓的用笔写出纵逸形态的黄庭坚狂草的不欣赏,或者是不理解。正因为如此,他的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唐人书法的气势,并为赵孟頫等人所推赞。但他的书法缺乏艺术的蕴藉,不如赵孟顺中晚年虽专致于二王书法,但也有秀润雅致的一面。所以鲜于枢尽管曾以书名一世,其后传者却寥寥,传世书法作品不及赵孟頫那样丰富,真伪情况也不像赵书那样复杂。
对元代书法的鉴定,有两点不全同于前代书法的鉴定。首先,元代的一些书法家印作品并不多,但传世古书画作品上往往有他们的题跋,因此考鉴那些古书画的真伪,必然也牵涉到这些元人跋书的真伪问题,这是元代书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元代的书法家多兼善绘画,较之两宋时期更为普遍,因此,对他们的书法的鉴别、鉴定,便不能不关注其绘画作品;反之,鉴定其绘画作品,随着诗、书、画诸门艺术的融合,对书法的鉴别、鉴定也应拓宽范围,这在文入画获得长足发展的元代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对元代书法的鉴另、鉴定,并不比宋代书法的鉴定容易。
康里巙巙(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也叫做恕叟,是东平工不忽木(1255—1300)的儿子。康里巙巙自幼在国子监学习,博通群书,先授职承直郎集贤待制,文帝时任礼部尚书、监郡内司。后于顺帝时任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继而任翰林学士承旨提调文阁崇文鉴。他的正书学习虞世南,行草书师法钟繇和王羲之。据说他刻意翰墨,日写三万语,当时号称:“北崾南赵”,康里巙巙之书可继赵孟頫之后。《元史》评论说:“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珍视。至正五年(1345),康里巙巙死于热病,年51岁,谥文忠。则亭云馆法帖》中所刻康里巙巙写的《草书李白诗卷》和《渔父辞》,笔力如疾风;还有笔势卓拔的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卷跋》和《秋夜感怀诗》等,都是他的著名之作。其兄康里回回也以能书而有很高的声誉。
翰愈进学解卷
元
此卷所书的为唐代韩愈《进学解》,卷尾题“右韩文公进学解”,未署书者名款。据卷后元人跋语和此卷书法风格来看,与传世的鲜于枢墨迹风格相一致,故定为鲜于枢所书。此卷上下两端有火烧痕迹,下端间或有残缺之字。卷后元人刘致跋语云:“此卷用笔极精,既为行,又为草,复杂以正书;是其得意时书之,自亦不知其为萆、为行,为正书也。”
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
此诗卷气势雄浑健拔,笔墨酣畅淋漓,豪放纵逸,多以楷法注入行书,行中偶亦间草,笔法圆劲苍润,大气磅礴,矩度严谨,自然天成,无一笔懈怠和板滞,尤具旭、素之风韵,是鲜于枢得心应手之作,也是最能代表鲜于枢笔势特点的作品之一。试观其撇捺之劲利爽捷,竖笔之一拓直下,露锋出笔,都增加了字体的雄强伟岸之势。特别是在用墨上,本卷极重视墨色的浓淡润燥,间以飞白笔法,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调动了人们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情趣。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送李愿归盘谷序(局部)
此序为鲜于枢书写韩愈文章的作品,残缺开首108字。运笔清峻劲削,风骨棱棱,自云:“笔不应手,经四五易始咸”,然全篇气势如一。作于大德四年(1300),历经朗代赵宦光,清代缪日藻,曾燠,近人狄学耕、狄平子收藏,著录于(寓意录》。现藏于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