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之心人人皆有,现代人是这样,我们的祖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创造生活的同时,又创造了美,中国古代铜镜就是在古人对美的执着追求中发明和发展起来的。

  在铜镜还没有出现之前,古人为照脸,就到清清的小河边或将水放入盆中以此照容,随着青铜冶铸业的出现和发展,发明了用青铜制作的镜子。铜镜以使用方便,照容较为清晰等许多优点而被人们所推崇,由此增加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内容,使人感到一种情趣和欢愉。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铜镜的发明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一件划时代的改革。在浩如烟海的我国古代文献和诗词中,有不少使用铜镜的记载和以铜镜为题材的美妙动人的故事。 中国古代铜镜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中就已出现,但当时一些奴隶主贵族主要注重于礼器,对那些铜镜不屑一顾。一直到战国时期才真正的兴起,且延续时间非常长。直至明末清初,欧洲的玻璃传到中国后,铜镜才开始逐渐地消失。

五山纹青铜镜

  殷周时期的铜镜数量较少,至西周、春秋时期,铜镜的数量就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时期铜镜的特点为圆形、较薄,弓形小纽,边缘略凸起,背光束无纹;而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兴起,商周奴隶制的礼乐制度逐渐衰落,铜镜的使用就非常广泛了,且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的形制,可谓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战国时期铜镜大多是圆形,也有少数是方形,以质地薄和形制轻巧著称。如湖南出土的楚镜,镜的厚度大多在0.1~0.2厘米,一般不超过0.3厘米。可以想象,在如此薄的镜体上来能表现出精美细腻的图纹,说明当时的铸镜技术已是何等的高超。铜镜背面的花纹丰富多彩,纹饰布局也独具匠心,常见的有对称式、双圈式、环绕式三种,采用线刻、平雕、浅浮雕和高浮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四山纹镜、云雷纹镜、几何纹镜等是当时比较常见的花纹。其中,山字纹镜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大特色。上海博物馆陈列的战国时期的五山纹铜镜中,就可反映出战国时期青铜镜的一个风貌。(乔 玮)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延展阅读
    手工精选
    文章录入:云海逸鸿    责任编辑:云海逸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e景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的作品,版权属于bt365国际版,未经授权不得商用。已经授权,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bt365国际版”。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bt365国际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声明:本站为个人网站,为个人收藏性质,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不具任何商业目的,若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本站将立即处理。※联系方式:yihong930@163.com
     
    返回专题栏目  进入收藏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