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金属铸币瑰宝中,不仅有世界上最早的铜铸币和金铸币,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银铸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币制,不把银铸币作为货币使用。而与此相隔58年的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铸制了银铸币的另一种形式——银饼。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铸行银锡合金,以银为主的银铸币…白金币,有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圆形龙币,重8两,每枚值四铢半两铜钱3000枚;中品为方形马币,每枚值四铢半两铜钱500枚;下品为椭圆形龟币,每枚值四铢半两铜钱300枚。这类银铸币使用时间不长,属于信用货币性质,使用时无须称量和验成色。
王莽时期,铸行了均重8两的银货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值千”。三国时,蜀主刘备以银饼赏赐臣下。
宋代社会上大量使用银锭和铜,铁钱,宫廷内部却流通金、银铸币。
金代使用的银锭,每锭有50两重,使用时找零颇感不便。民间对它还每加截凿,使用时必须称量。这个困难怎么解决?到承安二年(1197),金政府铸行了“承安宝货”银锭,上下宽,中束腰,周围有三道水波纹。上面铸有五种面额,标明了币值:一两,一两半、五两、七两半、十两。每枚重约四十九克。一般使用时不需称量,这是向白银记值货币迈进丁一步。
我国传统的圆形银币从明代崇祯四年(1631)开始铸行。遗憾的是这种圆形银币在民间未见它的实物。但这种圆形银币传统延续下来了,从明末到建国前夕铸行有八百余种之多。